
生魚片擔心寄生蟲?如何避免「禍從口入」?2原則挑選生魚片
最後,「寄生蟲」的疑慮,通常是生魚片最常被討論的議題了。我們平時在餐廳點到那些可生食的鮭魚,需要經過急速冷凍,在足夠程度的低溫之下,才有辦法殺死寄生蟲、讓病原體無法孳生,再加上儲存得當,因而可以生食,就如同熟食也是需要超過足夠程度的高溫才能殺菌的道理一樣。所以,有些魚類需要加上「急速冷凍殺寄生蟲」的規範才能生食。
但是,過往偏偏有不少愛吃生魚片而在腸中發現寄生蟲、造成腸壁破皮滲血的案例,幾年前,肝膽胃腸科醫師錢政弘曾在臉書分享一個驚悚的例子,一位老翁因腹痛拉肚子就醫,結果發現肝臟長了多顆囊腫,最大甚至有13公分,懷疑與前陣子吃了不新鮮的生魚片有關。
為什麼會這樣?首先,確實現代有先進的冷凍技術與政府嚴格的規範,寄生蟲大多會被「凍死」,然而,如果生鮮海產放在冷藏櫃中,又或是料理完成放在室溫下,期間孳生的細菌,就需要加以顧慮。也就是說,就算經過超低溫冷凍,還需要後續儲存得當,才可以放心生食。
衛福部食藥署曾公告,諾羅病毒是最常見的病原,生食生蠔、貝類等生鮮海產都可能會遭受感染。另外一個常見病菌是腸炎弧菌,在適宜的生長環境下(30~37℃)繁殖速度很快,可在12~18分鐘內繁殖一倍。換句話說,台灣人很愛吃的生魚片,若殘留腸炎弧菌,在室溫下放置12分鐘其數量就會增加一倍!
在台灣悶熱的天氣下,細菌易孳生,更要小心衛生。該怎麼辨別生魚片是否新鮮,食藥署曾分享兩招,如果是鮭魚、鮪魚等紅肉魚,含有「肌紅蛋白」的鐵質蛋白質,切成生魚片時,鐵成分與氧接觸會變成褐色,所以如果看到紅色魚肉的顏色變褐、且失去水分及彈性時,代表切開太久已經不新鮮;如果是鯛魚這類白肉魚,不容易從顏色變化判別,建議觀察肉質是否失去水分或缺乏彈性來判斷。
總結來說,要吃生食務必留意新鮮、冷藏保存確實、避免生熟交叉污染,以及趁早吃完。衛福部也呼籲,吃生食海鮮時盡速食用,不要顧著先幫食物拍美照,以免增加食品中毒風險。免疫力不好的人吃海鮮時更需要特別謹慎,如果還是不放心,選擇吃煮熟的魚肉,會更萬無一失。
參考資料: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