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證醫學的鏗鏘作答,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
面對急重症,科學界從不停止探索。針對保健食品在急重症患者身上的應用,許多國際研究都給出了明確的建議。
1. 拒絕「萬靈丹」的誘惑!
許多研究指出,在急重症患者身上,大部分的保健食品並沒有足夠的證據顯示其有效性。甚至有些研究表明,不恰當的補充可能帶來風險。
a. Omega-3 脂肪酸
你可能聽說過 Omega-3 對於心血管健康的好處。
然而,一項發表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研究,針對敗血性休克患者進行的臨床試驗顯示,補充 Omega-3 脂肪酸並不能改善患者的臨床預後,反而可能增加某些風險。
但是另一個研究結果,卻認為 Omega-3 具有廣泛抗炎作用的觀點,降低了腸胃系統引發的敗血症。這些不同的成果,提醒我們在急重症情況下,需要更謹慎地評估補充的必要性。
b. 抗氧化劑
許多保健食品都強調其抗氧化功效,聲稱能清除自由基,保護細胞。然而,在急重症狀態下,身體的氧化壓力異常升高,盲目補充大量的抗氧化劑,可能干擾身體正常的防禦機制。
一項發表在《J Intensive Care Med》的分析指出,對於危重症患者,常規補充抗氧化劑(如維生素C、維生素E等)並不能帶來顯著的臨床益處,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有害。
這項研究再次強調,在極端生理壓力下,身體的反應機制可能與正常情況下大相逕庭,因此補充策略也需重新評估。
2. 「對症下藥」才是王道!
在急重症患者的照護中,營養支持,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但這並非指「盲目補充」保健食品,而是指透過醫療專業評估,給予精準的營養介入。
a. 腸道菌群的關鍵
近年來,腸道菌群在急重症患者的預後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受到重視。當患者處於緊迫狀態時,腸道菌群的平衡容易被打破,這被稱為「菌群失調」。
研究發現,腸道菌群失調與感染風險增加、器官功能障礙等不良預後密切相關。因此,在某些情況下,醫生可能會考慮使用益生菌或益生元來調節腸道菌群,以期改善患者的狀況。
然而,這並非隨意的保健食品補充,而是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在嚴格的醫學監測下進行。
b. 個人化營養支持
重症醫學的最新趨勢是「個人化營養支持」。這意味著,醫生會根據每個患者的具體病情、營養狀況、器官功能以及治療目標,制定專屬的營養方案
這可能包括靜脈營養(將營養直接輸送到血液中)或腸道營養(透過鼻胃管或胃造口將營養送入腸道)。這些營養製劑是經過嚴格科學配方、符合醫療標準的,與市售的保健食品有本質上的區別。
怎麼吃保健食品才能保命不害命?下一頁醫師整理3大重點與您分享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