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由4:有效成分低必需添加賦形劑
益生菌是常見的保健食品,常是以500毫克膠囊形式呈現,林世航舉例一顆500毫克的膠囊產品,益生菌100毫克便夠了,其他空間以麥芽糊精填充,麥芽糊精是澱粉分解後的產物;若是錠劑則會添加二氧化矽與麥芽糊精,方便加工。
此外,奶粉也是使用麥芽糊精,因為若是全牛奶,除了成本高,也不好溶化,沖泡時會結球。不過現在已有業者研發專利技術,可以生產全牛奶粉,但缺點就是貴!
理由5:天然未必真好,食安問題堪慮
常在菜市場看見阿嬤擺攤賣香腸,強調自製最健康,完全不加亞硝酸鹽,林世航指出,肉類保存不當很容易出現肉毒桿菌,誤食會中毒;食品業者加亞硝酸是為了抑制肉毒桿菌;不過現在已有業者採用低溫抑菌措施取代。
吃加工食品,量與頻率才是關鍵
至於超加工食品在成分標示常見表列一堆食品添加物,這些合法的添加物彼此間是否會產生加乘作用,學界目前沒有定論,也缺乏研究。而食品添加物與癌症發生率增加有關的說法,林世航認為,除了食用的量與頻率外,最根本原因與正常的營養攝取有關,例如纖維質、抗氧化物等不足等。
高油、高鹽的洋芋片也經常被當成超加工食品看待,但若今天有食品業者改用健康的作法,例如採用健康的油脂、使用辛香料來減鹽、香菜取代人工香料等,是否就相對健康一點?林世航認為,超加工食品是不太好,但大家也要回到生活面,偶爾吃一點無妨,但若是每天吃,或是今天吃洋芋片、明天喝珍珠奶茶、後天喝含糖飲料…頻率太高才是健康殺手。
此為《早安健康》7月號雜誌《聰明吃加工食品》部分內容。完整精采內容全台各7-11、全家超商及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網路書店熱賣中!早安健康嚴選免運特惠中~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