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怎麼做?冷得剛剛好,抖得剛剛好
很多人會說:我不可能每天去北極冷訓練啦,那怎麼做才實際?其實,關鍵是「微冷」、「微動」,不是折磨自己,而是讓身體「有感」。我們建議可以這樣開始:
- 冷氣房裡穿少一點,維持在16到20度之間,每天30到60分鐘。
- 早上洗臉時用冷水,或泡泡冷水腳,讓身體輕微抖一下。
- 加一點伸展、甩手、快走,搭配冷的刺激,更能喚醒肌肉吸糖力。
就像這篇研究裡的受試者,不用改變太多,只要每天留一點時間,讓身體「重新學會用糖」就好。那麼「寒帶人比較不會得癌症嗎?」其實要看「有沒有冷到動起來」
住在寒帶,的確環境溫度低,但是否能啟動棕色脂肪、是否有代謝好處,還要看兩件事:
- 是有沒有真的「冷到」
- 是有沒有「動起來」或輕微發抖
如果一個人住在寒帶,但整天都待在暖氣房裡、身體沒有感受到寒冷刺激,那棕色脂肪根本不會被啟動,代謝也不會被改變。反之,如果在台灣這樣的亞熱帶地區,透過人為控制溫度(冷氣、冷水、冷敷),也一樣可以啟動身體的冷適應反應。
事實上,有研究顯示,有些住在寒地的居民,癌症發生率也不低,因為他們可能長時間暴露在室內暖氣、缺乏運動、飲食高脂高糖等代謝風險因素仍然存在。
所以,我們要說的關鍵是:不是看「氣候」決定癌症風險,而是看「身體有沒有被冷刺激 + 被動起來」。
健康不是從藥開始,是從了解及「代謝調整」開始,「不是不能吃糖,而是讓糖去對的地方」。冷刺激,不只是讓人冷,而是讓身體知道:「我該把糖送去哪裡、該幫誰打仗。」當糖流向肌肉、流向棕色脂肪,癌細胞、壞脂肪、發炎細胞就會慢慢被餓死。
「身體的代謝,其實是可以被重新訓練的」,這就是我們看到的代謝轉變力量。
本文獲得張家銘醫師授權刊載 張家銘醫師粉絲專頁
參考資料:
- Brown-fat-mediated tumour suppression by cold-altered global metabolism | Nature
- Cold acclimation with shivering improves metabolic health in adults with overweight or obesity | Nature Metabolism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