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陣子在謝炳賢醫師臉書上看到他在推布萊德彼特主演的《F1》,就一直很感興趣,最近終於找到空檔去看,劇中他飾演的桑尼海斯在發生重大事故30年後,以5、60歲高齡重返F1賽場。真的很熱血!
雖然有在看F1的朋友告訴我,電影情節在現實中幾乎不可能發生——現實的F1車手通常在35歲前就退役了。然而,這個不切實際的設定卻給了我很深的啟發:當一個人有明確目標時,年齡似乎就不再是絕對的限制。我對F1不太熟悉,但作為復健科醫師,我還蠻懂60歲老男人的。
電影中的啟示:目標的力量
桑尼在片中展現的體能和反應速度確實超越了一般50多歲長者的生理能力。但電影的價值不在於寫實,而在於它所傳達的精神——有目標就有動力。
電影中最打動我的不是那些華麗炫目的賽車場面,而是桑尼因為有了「重返F1」這個明確目標,整個人的精神面貌和身體狀態都煥然一新。這在復健醫學中是一個重要概念:目標導向的治療(Goal-Oriented Therapy)。
台灣長輩的運動困境
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調查,台灣65歲以上長者有規律運動習慣的比例不到30%。在我的門診經驗中,許多長輩面臨關節疼痛僵硬、肌力下降、平衡感變差等身體問題,但更關鍵的是心理層面的障礙。他們常常覺得「年紀大了,運動沒用」,害怕受傷,缺乏運動夥伴,但最重要的是:沒有運動的目標和動機。
長輩因為沒有特定目標而不願意運動,缺乏運動導致體能下降,體能下降讓他們更不想運動,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我有一位78歲的患者,原本因為膝蓋疼痛幾乎不願意走路。後來他的孫女邀請他一起去爬象山看台北101,為了這個目標,他開始認真做復健運動。三個月後,他不但成功登頂,膝蓋疼痛也大幅改善。
「噴射機阿嬤」林潘秀雲的奇蹟
前陣子世大運期間,有一位88歲的金牌得主,「噴射機阿嬤」林潘秀雲,就是最能說明「目標力量」的真實例子。
林潘秀雲在蘭陽女中時期就是短跑健將,因為跑得太快被同學取名「噴射機」。但22歲結婚後,她為了家庭完全離開運動場,整整40年「連操場都沒踏進去過」。
63歲時,她被診斷患有嚴重的退化性關節炎,醫師建議更換人工膝關節。但她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拒絕手術,選擇用運動復健。她給自己訂下目標:「要用自己的腿重新站起來」。每週三次拄著拐杖到陽明山爬陡坡,雖然疼痛難忍,但她咬牙堅持。
半年後,她不用拐杖就能正常行走,連醫師都驚訝。65歲重返跑道,開始參加常青田徑比賽。70歲時100公尺跑出15.14秒,破大會紀錄。72歲在亞洲常青田徑錦標賽奪得100公尺、200公尺、跳遠三面金牌。75歲時跳遠和三級跳遠雙破大會紀錄。79歲登上非洲吉力馬札羅山,創下台灣最年長攀登紀錄。88歲在2025世壯運奪得4面金牌,目標是「跑到100歲」。
林潘秀雲給我們的啟示
阿嬤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因為她掌握了目標設定的關鍵要素。她的目標必須具體且有挑戰性,不是模糊地說「要健康」,而是設定「重返跑道」、「破紀錄」、「登山」等具體目標。她懂得設定階段性成就來維持動力,從走路到慢跑,從慢跑到競賽,從田徑到登山,每個階段都有新的挑戰。
社交連結在她的成功中也扮演重要角色。她積極參加台北市777銀髮族協會,擔任登山隊領隊,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找到價值感。同時,她選擇獨居,不要求子女同住,在保持獨立性的同時也維持適度的家庭連結。
林潘秀雲阿嬤的例子告訴我們,當長輩有了明確的運動目標,他們的復健動力和效果都會大幅提升。她用運動取代手術的成功,也證明了「目標導向復健」的重要性。
如何幫助長輩建立運動目標?
家屬在協助長輩建立目標時,首先要了解長輩的興趣和價值觀。詢問長輩年輕時喜歡什麼活動,了解他們最在意的家人或事物,觀察他們現在還保有什麼興趣。可以問「阿嬤,您以前最喜歡做什麼?」、「爺爺,您最想看到孫子的什麼時刻?」、「您有什麼地方一直想去但還沒去過的嗎?」
設定目標時要具體且有意義。好的目標包括「三個月後和孫女一起爬陽明山」、「半年後參加社區的健康操比賽」、「一年後獨自搭高鐵去看兒子」、「能夠自己提10公斤的米袋上樓」。要避免「要多運動」、「要健康」、「醫生說要動」這類太抽象、太模糊或缺乏個人動機的目標。
創造社交和家庭連結也很重要。長輩往往更重視家庭關係,可以將運動目標與家庭活動結合,比如和孫子一起騎腳踏車、參加家庭旅遊的健行活動、在家庭聚會時展示新學會的太極拳,或和老朋友一起參加銀髮族運動班。
階段性慶祝成就同樣不可忽視。就像電影中桑尼每完成一場比賽都是一個里程碑,長輩的運動目標也需要階段性的成就感:第一次完成20分鐘散步、第一次不用扶手上樓梯、第一次在游泳池游完一個來回,都值得慶祝。
復健科醫師的專業建議
在設定目標前,我建議先進行基本的體能評估,包括關節活動度檢查、肌力測試、平衡功能評估和心肺功能篩檢。運動計畫應該循序漸進,從低強度開始逐漸增加,優先加強核心肌群和下肢肌力,重視平衡訓練以預防跌倒,並結合有氧和阻力訓練。
執行過程中需要定期評估進展,根據身體狀況調整目標,注意疼痛和不適的警訊,並與家庭醫師保持聯繫。這樣的專業監控和調整,能確保長輩在安全的前提下達成運動目標。
給家屬的實用建議
日常鼓勵性的表達方式包括:
- 「我相信您一定可以做到」
- 「您今天的進步讓我很驚喜」
- 「看到您這麼努力,我們都很感動」
應該避免的說法:
- 「您年紀大了,不要勉強」
- 「慢慢來就好,不用急」
- 「反正也沒什麼用」
居家環境方面,建議移除不必要的障礙物,增加適當的扶手和防滑設備,提供充足的照明,並準備適合的運動器材。社交環境同樣重要,可以安排與同齡朋友的運動聚會,鼓勵參與社區的銀髮族活動和志工服務,並定期安排家庭運動時間。這些環境的調整能讓長輩更容易維持運動習慣。
年齡只是數字,目標才是關鍵
在復健科的工作中,我見過太多因為有目標而創造奇蹟的長輩。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們:年齡從來不是限制,缺乏目標才是最大的障礙。
作為家屬,我們的角色不是保護長輩不受任何挑戰,而是幫助他們找到值得努力的目標,然後陪伴他們一步步實現。當長輩有了目標,他們會主動運動、積極復健,因為他們知道每一分努力都是為了實現心中的夢想。
就像電影中的桑尼一樣,也許我們的長輩無法重返F1賽場,但他們可以重返自己的人生舞台——無論是社區的健康操、孫子的運動會,還是久違的家庭旅行。
記住:給長輩一個目標,勝過給他們一千個運動的理由。
本文獲授權轉載,FB:復健科 王竣平 醫師 三重板橋 骨科復健 疼痛控制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