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
熱門關鍵字:

50歲後總淺眠易醒!想睡得更長更好,睡眠專家教這3個運動最有效

角谷Ryo
2025-08-12 12:00:00
124,348
收藏
分享
你也正為淺眠易醒、睡眠品質不佳而困擾嗎?日本睡眠專家、睡眠&超回復研究所創辦人角谷Ryo表示,在新冠疫情之前,睡不穩、失眠者以40幾歲的族群為主;而在新冠疫情之後情況大幅改變,日本睡眠失調者以20幾歲和50幾歲最多。

前者大都屬於日夜節律睡眠障礙症(Circadian Rhythm Sleep Disorder,CRSD)中的睡眠相位後延型(Dlayed Sleep Phase Type),就是指晚上不易入睡和早上很難醒,雖然改善效果依嚴重程度而異,不過還算好解決。

而50幾歲人的睡眠狀況比年輕人還難改善。這裡先簡單解釋,該族群睡眠品質變糟糕的其中一個原因,在於老化、千篇一律的日常生活。為睡眠所苦的熟齡族群,應該從改變睡眠壓開始,來改善讓人困擾的睡眠障礙。

「睡眠壓」下降,讓熟睡變得困難



改變睡眠環境,這件事本身對提升睡眠品質具有重要的意義,以更進一步的成效來說,將新刺激納入日常生活中,對睡眠也有不錯的效果。

大多數人在改變睡眠環境之後,都覺得睡得比之前好。進了50歲後,單憑調整環境就能睡好的人,約占20~30%。雖然許多人睡得比以前舒適,但其中約70~80%的人仍表示:「雖然能睡得較久一點,卻還是比年輕時早1小時醒來。」、「半夜醒來的次數減少了,卻還是會醒一、兩次。」、「雖然沒像以前那麼嚴重,現在仍沒有酣睡。」

假如是40幾歲,單憑改善睡眠環境就能舒眠的人超過半數,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

答案在於,人進入5字頭後「睡眠壓」低落。

或許有人是第一次聽到睡眠壓一詞。這不是我發明的詞彙,而是睡眠學的學術名詞。其原本的意思,是「長時間醒著或活動,會累積睡眠物質」。換句話說,醒來活動的時間愈長,就愈容易進入深層睡眠。

生活中的新刺激能活化大腦,有效提升睡眠品質



我迄今成功輔導許多50幾歲的人,從睡眠失調到舒眠,所以我敢斷言想好睡好醒,最有效果且極重要的是提升睡眠壓。

許多人從50歲開始,「風格」會固定下來,例如逐漸明白自己擅長或對哪些事棘手,並專注在擅長的事情上。如此一來,就可以避免失敗,減輕壓力,花最小的力量拿出成果。50歲族群若想超越體力或熱情較高的年輕人,開創更多的價值,這是理所當然的生存策略,我也正在這樣做。

然而,擁有自我風格的弊害,則在於「生活模式一成不變」、「選擇或判斷總是採取同樣的模式」,往往過著刺激不大的生活。

這是很大的陷阱,其實像上述那樣,讓人生效率化,才是讓睡眠品質降低的最大原因。沒有吸收新知或其他刺激,大腦和身體就以為不需要睡眠時間或深度睡眠了。當然,雖然有些人會透過工作或興趣來學習或實踐新事物,不過人年紀漸長,對於大腦或身體來說,則已無法辨識哪些是新東西。

所以,為了在50幾歲後獲得真正優質的睡眠,就需要開始做新的事情。請各位要記住,50歲後接受新刺激,能帶來與20歲至30歲一樣的高品質睡眠。

幫助身體回春、恢復體力,還能改善睡眠!下一頁看睡眠專家推薦3種運動帶來好眠


3種簡單運動,增進體能並帶來深層好眠



大多數人進入50歲後,身體開始出現不適或疼痛,僅有少數人能保持良好狀態,享受運動。

我敢說,幾乎所有50幾歲的人,都不會做步行以外的運動。對於這類人來說,「只要稍微運動」就可以提升睡眠壓,並酣然入睡。從各式各樣的實驗中可得知,至今沒有運動的人開始運動之後,身體會回春、恢復運動能力和體力,同時改善精神狀態,可說好處多多。

運動後,由於提高睡眠壓,能恢復身體狀態、讓身體進化,從而進入良性循環。在不久的將來,或許過了65歲仍得繼續工作,因此我們需要趁50幾歲時,恢復體力和運動能力。

一定要從輕鬆的運動開始,以獲得高品質的睡眠和光明的未來。

我最推薦以下3種簡單運動,有效提升睡眠品質:

1.增加步數:

可說是最輕鬆就能做到的方法。尤其對窩在辦公桌前的工作者、遠距工作者及其他一天步數不到4,000步的人而言,非常有效。提醒:每天走8,000步以上的人,就算增加步數,也提升不了睡眠壓,睡眠品質幾乎不會改變,因此我建議這類人嘗試別的方法。

2.養成做伸展操的習慣:

或許各位會覺得意外,不過50歲後,身體功能降低最多的,既不是體力、肌力,而是柔軟度。50歲世代腰痛比例遽增,最大的原因就是柔軟度低落。

總之,人一旦進入50歲,身體會變得僵硬,透過做伸展操,能大幅刺激身體。假如能扎實做好伸展,就會和肌肉訓練或其他高負荷鍛鍊一樣,提高睡眠壓。

3.空氣跳繩:

顧名思義,就是只有把手而沒有裝上繩子的跳繩。這和普通的跳繩不同,就算是不會跳跳繩的人也能做到,就算在公寓也能跳,進一步提升運動或睡眠壓的功效也很龐大。

本文摘自《50歲後的快眠法則》/角谷Ryo(睡眠教練)/大是文化出版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收藏
分享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