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常中,我們的心、身總不自覺地緊張、糾結、僵硬,看起來好像不算嚴重,但你可曾想過,當氣血不通順,人人最擔心的腫瘤就容易冒出來?臺大中文系副教授蔡璧名,42歲工作忙碌之際被診斷出罹患癌症,治療期間她運用從小學習的太極拳,融合《莊子》、中醫經穴療法等技術,以「穴道導引」幫助自己成功減緩傷口劇痛,半年內奇蹟式復原。
從癌症病房走出來,明明剛經歷生死之劫,卻沒有想像中的憔悴面貌,反而氣色紅潤、朝氣十足,說是全身而退也不為過。
一場大病竟如夢初醒,讓她體悟到,善待自己,身體給我們的回饋,甚至比工作、情人還具體。
從癌症病房走出來,明明剛經歷生死之劫,卻沒有想像中的憔悴面貌,反而氣色紅潤、朝氣十足,說是全身而退也不為過。
一場大病竟如夢初醒,讓她體悟到,善待自己,身體給我們的回饋,甚至比工作、情人還具體。
我們都忘了如何睡好、吃好、鍛鍊好,如何重新擁有初生時的鬆與柔,若能幫助身體主動地通暢氣脈、充沛氣血,就與重拾生命中的大好時光更靠近,而這一切,就從穴道導引開始,為健康存底氣。動動手腳、動動肩膀,就能一步步打開身體糾結、放鬆筋膜網絡,不再有任何瘀滯、氣血越來越旺盛…何樂而不為?
蔡璧名的著作《鬆開的技、道、心》特別強調「鬆」與「柔」,聽起來是很抽象的意涵,為什麼很重要?出身太極拳世家的蔡璧名,便從太極的角度與我們分享:「我的父親是太極宗師鄭曼青的2萬多個弟子裡,成功練成太極勁的『2.5個人之一』。在李安導演的《推手》裡,男主角一碰到對方,就可以讓他飛出去,這樣的功力就是太極勁。所以我小時候看武俠小說時,覺得特好玩,因為那像我真實的世界。」
蔡璧名回憶起,以前鄭曼青老師打拳時,時常被他的老師楊澄甫先生重複叮囑:「不鬆,不鬆,不鬆!」直到某天晚上,他夢見自己是一個斷了手臂的洋娃娃,隔天忽然就覺得,自己的手臂整個放鬆了。
也因此,許多練習穴道導引的學生會提問:「為什麼我今天收緊神闕穴的時候,丹田、關元穴也會一起收緊?」蔡璧名會回答,當你在收緊肚臍時,最好是忘了身體有其他的部位,就跟當年楊太師給鄭曼青先生的答案一樣:當你是個手臂斷了的洋娃娃,都沒有手了,你怎麼手還會緊呢?
當我們閱讀太極拳宗師的著作,經常發現他們會描述「手要鬆到如兩臂已斷」,意思就是輕鬆得像沒有手一樣,腳掌則是要柔軟如綿,「脫胎換骨」。在練太極拳的過程中,腳掌稍微塌陷、湧泉穴接觸泥土,達到鬆沉塌地的地步,脊椎「柔腰百折若無骨」,形容腰是這麼柔軟,好像怎麼折都沒有骨頭一樣,這些都是鬆的境界。
即便了解這些描述,蔡璧名起初並不覺得跟她的生命有緊密的關連,直到罹癌。她忽然意識到:「為什麼莊子的書中,描寫一個人身體非常慘的同時,他的心靈還能這麼平和?」書中所舉的兩個身體最慘的例子,一個是曲僂發背,意指整個脊椎是扭曲的,另一個則是甕盎大癭,代表你的腫瘤大的跟一個甕一樣,而這些問題都是源自—不能「緣督以為經」。
脊椎不能打直,氣血就不容易通,「當你都有個腫瘤了,氣血怎麼會通呢?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就是因為你氣血不通,才會有腫瘤。如果氣血很通暢,腫瘤要從哪來呢?當我們這樣看的時候就知道『鬆』太重要了!」太極拳也好、穴道導引也好,都遵循緣督以為經的道理。當督脈是打直、重心在一隻腳,收緊、放鬆一個穴道,就會讓你氣血充沛旺盛,並且不會有任何的瘀滯。
根據中國醫藥大學團隊的研究,太極拳對於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胃潰瘍及失眠等,都有明顯的療效,還有很迷人的是它可以提升幹細胞的數量,也就是回春。在反覆練習的過程中,你會不斷跟更年輕的自己相遇,「你會覺得你一直在往前走,我覺得那種感覺是非常美好的。」
太極拳追求「鬆」的道理,也許有人會覺得,為什麼要練這種軟綿綿的功夫?蔡璧名表示,多數研究的結果告訴我們,只要放鬆肌筋膜網絡(等同於太極拳中的筋絡),就能改善很多身體狀況。一個人一緊張 ,姿勢就會不好,影響肌筋膜網絡的放鬆,可是一旦能透過鍛鍊,比方穴道導引、太極拳,把筋膜網絡放鬆了,自然會讓你的姿勢變得正常,心情也連帶變好了。
這幾年,蔡碧名的研究也發現,源自於宋代的太極拳,及金元四大家的一些醫書是可以對照的,愈好的身體感覺愈輕鬆,愈不好的身體則愈是沉重,「輕」是中國醫學不斷追求的一個目標。我們常說:「無病一身輕,一身輕無病。」怎麼做到?蔡璧名認為,自己練太極拳確實獲益甚多,可是太極拳仍有個難處,「如果拳套不是很正確,就像我現在也還沒有練到一碰就能打飛人的功夫,也代表還不完滿,那最簡單的就是做穴道導引了!一樣可以達到放鬆的目的。」搭配書和影片參考,更不怕姿勢不正確。
「也許我們在生活當中,身處一個不確定的時代、有不確定的疾病,但當我們面對它的時候,我覺得剛好是我們去提升、不斷厚植我們身體基礎的時候。你把它提升好了,你可以應付這一切。更有趣的是,你就在這當中,不斷地跟更年輕的自己相遇了。」
蔡璧名教授分享4招放鬆肩背的穴道導引,讓肩膀氣血活絡、遠離寒濕;如果有一點疼痛或僵硬,也能夠解消,改善越坐越駝背的問題,甚至有強化心肺功能的效果。
詳細動作教學與步驟說明,請看下一頁!
【穴道】
生活中常常久坐,或是長時間使用電腦、手機,很容易導致駝背、聳肩等不良姿勢。透過拉開天井的導引動作,可以幫助肩膀下垂放鬆,使肩膀的氣血流通活絡,進而能夠維持或恢復到最好的狀態。
【步驟】
心肺功能不只影響我們的體線體型,更攸關健康年壽。透過繃緊手臂穴道與不斷加快手臂轉動的速度,打開從穴道到經絡到臟腑的通路,不只是可以放鬆你的肩膀,還可以把你心肺裡不該存在的寒濕給消解掉,積極地使心臟有利、神氣充足。
【步驟】
和心肺小圈很像,但是肩部繞行的空間更大,操作者一旦發現向前與向後繞圈的難易有別,就要意識到平常可能存在聳肩、駝背等不良姿勢。此時不僅平日要留意改善姿勢,更可以增加操作〈心肺大圈〉的次數來改善。
【步驟】
透過同時指向天空握拳的手和顛頂,不斷向天空延展,來強化身體中心線的中正筆直。一旦在操作時,肩膀有不順或堅硬之感,就表示平時要倍加留意不聳肩,且每小時操作一、二次〈上接天根〉的動作。對於打電腦、划手機導致的肩頸痠,都有一定程度的療效。
【步驟】
參考資料: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太極拳,鬆到如覺「兩臂已斷」
蔡璧名的著作《鬆開的技、道、心》特別強調「鬆」與「柔」,聽起來是很抽象的意涵,為什麼很重要?出身太極拳世家的蔡璧名,便從太極的角度與我們分享:「我的父親是太極宗師鄭曼青的2萬多個弟子裡,成功練成太極勁的『2.5個人之一』。在李安導演的《推手》裡,男主角一碰到對方,就可以讓他飛出去,這樣的功力就是太極勁。所以我小時候看武俠小說時,覺得特好玩,因為那像我真實的世界。」
蔡璧名回憶起,以前鄭曼青老師打拳時,時常被他的老師楊澄甫先生重複叮囑:「不鬆,不鬆,不鬆!」直到某天晚上,他夢見自己是一個斷了手臂的洋娃娃,隔天忽然就覺得,自己的手臂整個放鬆了。
也因此,許多練習穴道導引的學生會提問:「為什麼我今天收緊神闕穴的時候,丹田、關元穴也會一起收緊?」蔡璧名會回答,當你在收緊肚臍時,最好是忘了身體有其他的部位,就跟當年楊太師給鄭曼青先生的答案一樣:當你是個手臂斷了的洋娃娃,都沒有手了,你怎麼手還會緊呢?
當我們閱讀太極拳宗師的著作,經常發現他們會描述「手要鬆到如兩臂已斷」,意思就是輕鬆得像沒有手一樣,腳掌則是要柔軟如綿,「脫胎換骨」。在練太極拳的過程中,腳掌稍微塌陷、湧泉穴接觸泥土,達到鬆沉塌地的地步,脊椎「柔腰百折若無骨」,形容腰是這麼柔軟,好像怎麼折都沒有骨頭一樣,這些都是鬆的境界。
氣血淤塞生腫瘤!氣血一通連細胞都回春
即便了解這些描述,蔡璧名起初並不覺得跟她的生命有緊密的關連,直到罹癌。她忽然意識到:「為什麼莊子的書中,描寫一個人身體非常慘的同時,他的心靈還能這麼平和?」書中所舉的兩個身體最慘的例子,一個是曲僂發背,意指整個脊椎是扭曲的,另一個則是甕盎大癭,代表你的腫瘤大的跟一個甕一樣,而這些問題都是源自—不能「緣督以為經」。
脊椎不能打直,氣血就不容易通,「當你都有個腫瘤了,氣血怎麼會通呢?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就是因為你氣血不通,才會有腫瘤。如果氣血很通暢,腫瘤要從哪來呢?當我們這樣看的時候就知道『鬆』太重要了!」太極拳也好、穴道導引也好,都遵循緣督以為經的道理。當督脈是打直、重心在一隻腳,收緊、放鬆一個穴道,就會讓你氣血充沛旺盛,並且不會有任何的瘀滯。
根據中國醫藥大學團隊的研究,太極拳對於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胃潰瘍及失眠等,都有明顯的療效,還有很迷人的是它可以提升幹細胞的數量,也就是回春。在反覆練習的過程中,你會不斷跟更年輕的自己相遇,「你會覺得你一直在往前走,我覺得那種感覺是非常美好的。」
重返鬆與柔,鬆開筋膜鍛鍊全身
太極拳追求「鬆」的道理,也許有人會覺得,為什麼要練這種軟綿綿的功夫?蔡璧名表示,多數研究的結果告訴我們,只要放鬆肌筋膜網絡(等同於太極拳中的筋絡),就能改善很多身體狀況。一個人一緊張 ,姿勢就會不好,影響肌筋膜網絡的放鬆,可是一旦能透過鍛鍊,比方穴道導引、太極拳,把筋膜網絡放鬆了,自然會讓你的姿勢變得正常,心情也連帶變好了。
這幾年,蔡碧名的研究也發現,源自於宋代的太極拳,及金元四大家的一些醫書是可以對照的,愈好的身體感覺愈輕鬆,愈不好的身體則愈是沉重,「輕」是中國醫學不斷追求的一個目標。我們常說:「無病一身輕,一身輕無病。」怎麼做到?蔡璧名認為,自己練太極拳確實獲益甚多,可是太極拳仍有個難處,「如果拳套不是很正確,就像我現在也還沒有練到一碰就能打飛人的功夫,也代表還不完滿,那最簡單的就是做穴道導引了!一樣可以達到放鬆的目的。」搭配書和影片參考,更不怕姿勢不正確。
「也許我們在生活當中,身處一個不確定的時代、有不確定的疾病,但當我們面對它的時候,我覺得剛好是我們去提升、不斷厚植我們身體基礎的時候。你把它提升好了,你可以應付這一切。更有趣的是,你就在這當中,不斷地跟更年輕的自己相遇了。」
蔡璧名教授分享4招放鬆肩背的穴道導引,讓肩膀氣血活絡、遠離寒濕;如果有一點疼痛或僵硬,也能夠解消,改善越坐越駝背的問題,甚至有強化心肺功能的效果。
詳細動作教學與步驟說明,請看下一頁!
【穴道】
- 天井穴:把手肘彎曲起來,手肘最突出的地方叫做肘尖,從肘尖往上約一寸有一處凹陷,就是天井穴
- 勞宮穴:握拳的時候,中指與無名指稍稍用點力,在掌心上留下點指痕,這兩個指痕的中心點,就是勞宮穴所在。
- 郄門穴:手臂微微用力,手腕橫紋處可見兩條隱隱突起的肌腱。沿著肌腱間隙,由腕橫紋向手臂的方向延伸五寸(四指幅+兩個拇指寬)的位置,就是郄門穴。
- 俠白穴:將手肘彎曲,從手肘內側橫紋中央往肩膀方向五寸(四指幅+兩個拇指寬)的位置,就是俠白穴。
- 消濼穴:位於上手臂外側,三頭肌(俗稱掰掰袖)的中央凹陷處。
1.拉開天井:疏通肩肘,放鬆緊繃的肩膀
生活中常常久坐,或是長時間使用電腦、手機,很容易導致駝背、聳肩等不良姿勢。透過拉開天井的導引動作,可以幫助肩膀下垂放鬆,使肩膀的氣血流通活絡,進而能夠維持或恢復到最好的狀態。
【步驟】
- 雙手手臂向身體兩側張開平舉,彎曲手肘,兩手指尖輕搭在兩肩上。
- 注意力放在天井穴,想像天井穴各自朝左右兩側延伸,橫向拉開身體。
- 保持天井穴延伸的感覺,雙手手臂往前繞五圈,再往後繞五圈。(時間約需十~十五秒)
2.心肺小圈:消解寒濕、強化心肺的祛風寒濕術
心肺功能不只影響我們的體線體型,更攸關健康年壽。透過繃緊手臂穴道與不斷加快手臂轉動的速度,打開從穴道到經絡到臟腑的通路,不只是可以放鬆你的肩膀,還可以把你心肺裡不該存在的寒濕給消解掉,積極地使心臟有利、神氣充足。
【步驟】
- 按理想的站姿站好。
- 雙手手臂向身體兩側張開平舉,掌心朝上握拳。依序繃緊勞宮穴、郄門穴、俠白穴、消濼穴,直到全數繃緊。
- 以肩膀為軸心,手臂小幅度地向前旋轉,繞十一圈。一圈比一圈更用力,直到不能再更用力為止。
- 短暫放鬆一下下。
- 再次繃緊穴道,手臂向後旋轉,繞十一圈。同樣逐漸增加緊繃的力度,直到不能再更用力為止。(操作時間合計約需二十四秒)
- 提醒:握拳時手部仍要保持輕鬆,需留有一個手指可以穿過的空間。
3.心肺大圈:放鬆肩手相連處,矯正聳肩駝背
和心肺小圈很像,但是肩部繞行的空間更大,操作者一旦發現向前與向後繞圈的難易有別,就要意識到平常可能存在聳肩、駝背等不良姿勢。此時不僅平日要留意改善姿勢,更可以增加操作〈心肺大圈〉的次數來改善。
【步驟】
- 按理想的站姿站好。
- 雙手手臂向身體兩側張開平舉,掌心朝上握拳。依序繃緊勞宮穴、郄門穴、俠白穴、消濼穴,保持全數繃緊。
- 以肩膀為軸心,手臂大幅度地在身體兩側畫大圓,先向前繞五圈。
- 以同樣的方式向後繞五圈。(操作時間合計約需二十秒)
- 提醒:畫圓的過程中手臂需保持繃緊的狀態。如果太痠受不了,每圈結束可稍稍放鬆,然後再次用力繃緊進行下一圈。
4.上接天根:鬆開肩背,強化身體中心線
透過同時指向天空握拳的手和顛頂,不斷向天空延展,來強化身體中心線的中正筆直。一旦在操作時,肩膀有不順或堅硬之感,就表示平時要倍加留意不聳肩,且每小時操作一、二次〈上接天根〉的動作。對於打電腦、划手機導致的肩頸痠,都有一定程度的療效。
【步驟】
- 按理想的站姿站好。
- 手臂自然下垂放在身體兩側,雙手握拳,掌心相對。
- 在吸氣的過程中,專注繃緊左手勞宮穴、郄門穴、俠白穴、消濼穴,維持繃緊的狀態,左手臂向前畫圓把手舉高、朝天空方向延伸,同時踮起腳。
- 維持繃緊,左手回到大腿旁,同時慢慢吐氣,腳跟放回地面。回到一開始的位置,手放鬆。
- 右手臂重複上述步驟。左右手交替為一回,共作五回。(時間約四十秒~二分半)
- 提醒:〈上接天根〉可以放鬆肩膀,特別適合長期使用電腦,或是肩膀前請、駝背的人。手臂上舉時如有困難,覺得肩膀僵硬、緊繃,不妨多加練習來增強效果。
參考資料:
- 鬆開的技、道、心:穴道導引應用錦囊/蔡璧名(臺大中國文學系博士,臺大中文系副教授)/天下雜誌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