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這個被精緻食物包圍的時代,你是否也飽受疲憊、情緒不穩與失眠困擾?預防醫學醫師洛桑加參指出,飲食內容與情緒健康的關聯密不可分,舉凡糖分、油脂、纖維攝取,甚至是吃飯時的心情,都可能影響內分泌與免疫系統,進一步引發焦慮、憂鬱、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風險!
現代飲食普遍高糖高油,導致血糖劇烈波動,進而影響情緒和健康。洛桑加參醫師指出,糖分的影響尤其明顯,因為糖分雖然能短暫刺激大腦分泌快樂荷爾蒙,所以吃甜點會感到心情舒暢,但卻加重了胰島素負擔,提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發炎風險,當大量自由基累積、長期處於發炎的狀態,誘發細胞病變的機率會增加,進而放大了癌症的風險。英國政府已推動「糖稅」,凸顯糖分過量對健康的重大威脅。
【食物是良藥1】現在少吃糖,以後有機會少吃藥!戒糖竟能治好憂鬱症?
現代飲食普遍高糖高油,導致血糖劇烈波動,進而影響情緒和健康。洛桑加參醫師指出,糖分的影響尤其明顯,因為糖分雖然能短暫刺激大腦分泌快樂荷爾蒙,所以吃甜點會感到心情舒暢,但卻加重了胰島素負擔,提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發炎風險,當大量自由基累積、長期處於發炎的狀態,誘發細胞病變的機率會增加,進而放大了癌症的風險。英國政府已推動「糖稅」,凸顯糖分過量對健康的重大威脅。
國外已有醫療團隊將「戒糖」納入憂鬱症與焦慮治療計畫,實施六個月後,不少患者的情緒問題明顯改善,甚至成功擺脫長期低落、易怒、暴躁等困擾。特別對孩童與青少年而言,高糖飲食易引發情緒暴躁、衝動行為,臨床上常與注意力不集中、過動、情緒障礙相連結,需及早關注。
要從根本改善情緒問題,不僅是戒糖,更要回歸自然。預防之道在於多接觸大自然、培養良好的生活節奏,並以天然原型食物取代高糖、高油炸飲食,透過改變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讓情緒與身體健康同步回穩,才能真正遠離慢性病與心理障礙的惡性循環。
除了糖之外還有油脂的問題。不過,油不是全然有害,重點在於避免高量飽和脂肪,尤其來自動物性來源,以預防動脈硬化與心血管病變,但另一關鍵則是如何「選對油」。洛桑醫師強調,不飽和脂肪酸豐富的油品如橄欖油、亞麻籽油、苦茶油、印加果油、酪梨油與核桃油,富含Omega-3與抗氧化物,具備抗發炎與穩定血管功能,減少動脈硬化機會。
針對不同族群和需求,洛桑醫師也分別建議,50歲以上男女、更年期女性,可選擇南瓜籽油,有助於荷爾蒙平衡;腸胃功能較弱的人選苦茶油,溫和又能保護腸胃和消化;想改善皮膚狀況,可以挑亞麻籽油。
點下一頁,告訴你優格加2食物堪比天然安眠藥
除了食用油,別忘了堅果類也是好油的代表!維持大腦運作與神經穩定,需要攝取優質脂肪,像是堅果類食物富含Omega-3、6、9脂肪酸,所以例如核桃、腰果、杏仁,還有像橄欖油,都是極佳來源,可抗發炎、提升記憶力與情緒調節。
我們的大腦每天都會產生毒素,就像是腦中的垃圾一樣,需要好好清理才不會影響腦部運作,所以不光身體需要清潔,大腦也需要充分睡眠才能好好「洗澡」。如果有睡眠問題,不妨試著睡前吃一根香蕉、無糖優格搭配少量蜂蜜,這個組合可以促進色胺酸與鈣質吸收,提升血清素與褪黑激素的分泌,幫助情緒放鬆、讓你進入深層睡眠,簡直是「天然安眠藥」!
充足的纖維質可以維持血壓穩定,而蔬菜水果就是膳食纖維最主要的來源,像是綠色蔬菜、番茄、紅棗、枸杞等食材,富含植物纖維與抗氧化成分,是很好的選擇。國健署也建議,養成天天五份蔬果的飲食習慣,增加纖維的攝取及飽足感,有助於遠離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的威脅。
不過,不少人會吃生菜沙拉作為纖維攝取,但洛桑醫師不建議經常這樣吃,因為中醫觀點認為蔬菜多屬寒涼,吃太多生菜可能導致身體越吃越「虛寒」,容易造成體質虛弱、腸胃不適。他推薦吃蔬果最好「吃熟的」,烹調時可以加入適量的健康油脂,如橄欖油、苦茶油、堅果類,並搭配蒜頭與薑片,可以祛寒、調理體質,特別適合台灣這樣濕氣重的環境,幫助排除體內濕氣。
就像我們的房間和衣櫃會除濕,人體同樣需要排除體內濕氣。體內濕氣過重,易導致免疫力下降、過敏打噴嚏、腸胃消化不良,所以很多人壓力大、飲食不規律,常有胃脹不適,也可能和體內濕氣相關。這時可以用「小米粥」簡單調理,小米本身除濕功效絕佳,一碗溫熱的小米粥看似普通卻營養滿滿,可以健脾養胃、幫助排濕氣,加點紅棗、打顆蛋,增添風味又補氣、增加蛋白質攝取。
如果你有手腳冰冷或胃寒體質,薑茶是暖身良方,有效提升陽氣、預防感冒,建議以老薑水煮20~30分鐘,搭配黑糖更可以增加溫潤風味。
最後,除了食材之外,我們通常會忽略「吃」這件事,本身蘊藏著療癒身心的力量。洛桑加參醫師認為,飲食不單單是攝取營養,更是心理修復的過程。
當我們看到一道美麗的料理,心情自然放鬆愉快;接著嗅覺感受到香氣,進一步活化體內對食物的感知。此時懷抱尊重與感恩之心,感謝自己有機會享受這一餐,便會啟動身心第三層次的「接收開關」。視覺、嗅覺與內在情緒三者共振,會讓進入體內的食物,不再只是填飽肚子的材料,而是真正滋養身心的「補藥」。
因此,最好的食補,其實是從「靜心」開始。然而,情緒管理可說是我們一生的課題。
「生氣,是一種會傷害自己的行為!」洛桑加參醫師比喻生氣是「最難戒的毒」,明知有害卻無法抗拒,但長期怒氣會促進壓力荷爾蒙大量釋放,損害肝、傷大腦,更加速心血管病、慢性病、免疫問題的進程。更關鍵的是,生氣從來無法真正「懲罰」對方,受害的往往是自己。「我對他生氣,他不會怎樣,倒下的是我!」洛桑加參醫師認為,他人的錯是他的選擇,而我們如何回應,是自己能掌握的自由。
生氣雖然是一種本能,但選擇是否讓它停留,則是一種修煉。與其讓他人的情緒綁架我們的心,不如學會抽離、覺察與轉化,當我們意識到「生氣」只是對自己身心的慢性毒害,就是體貼自己的第一步,唯有放下怒氣、把情緒轉化為理解包容,就能真正解脫內耗,才是對自己最深的慈悲與照顧。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要從根本改善情緒問題,不僅是戒糖,更要回歸自然。預防之道在於多接觸大自然、培養良好的生活節奏,並以天然原型食物取代高糖、高油炸飲食,透過改變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讓情緒與身體健康同步回穩,才能真正遠離慢性病與心理障礙的惡性循環。
【食物是良藥2】天然消炎處方在餐桌!好油脂抗發炎、遠離動脈硬化風險
除了糖之外還有油脂的問題。不過,油不是全然有害,重點在於避免高量飽和脂肪,尤其來自動物性來源,以預防動脈硬化與心血管病變,但另一關鍵則是如何「選對油」。洛桑醫師強調,不飽和脂肪酸豐富的油品如橄欖油、亞麻籽油、苦茶油、印加果油、酪梨油與核桃油,富含Omega-3與抗氧化物,具備抗發炎與穩定血管功能,減少動脈硬化機會。
針對不同族群和需求,洛桑醫師也分別建議,50歲以上男女、更年期女性,可選擇南瓜籽油,有助於荷爾蒙平衡;腸胃功能較弱的人選苦茶油,溫和又能保護腸胃和消化;想改善皮膚狀況,可以挑亞麻籽油。
點下一頁,告訴你優格加2食物堪比天然安眠藥
【食物是良藥3】補腦超級食材出列!優格加2食物堪比天然安眠藥
除了食用油,別忘了堅果類也是好油的代表!維持大腦運作與神經穩定,需要攝取優質脂肪,像是堅果類食物富含Omega-3、6、9脂肪酸,所以例如核桃、腰果、杏仁,還有像橄欖油,都是極佳來源,可抗發炎、提升記憶力與情緒調節。
我們的大腦每天都會產生毒素,就像是腦中的垃圾一樣,需要好好清理才不會影響腦部運作,所以不光身體需要清潔,大腦也需要充分睡眠才能好好「洗澡」。如果有睡眠問題,不妨試著睡前吃一根香蕉、無糖優格搭配少量蜂蜜,這個組合可以促進色胺酸與鈣質吸收,提升血清素與褪黑激素的分泌,幫助情緒放鬆、讓你進入深層睡眠,簡直是「天然安眠藥」!
【食物是良藥4】高纖蔬果幫你降血壓,這樣吃就不怕「濕」又「寒」
充足的纖維質可以維持血壓穩定,而蔬菜水果就是膳食纖維最主要的來源,像是綠色蔬菜、番茄、紅棗、枸杞等食材,富含植物纖維與抗氧化成分,是很好的選擇。國健署也建議,養成天天五份蔬果的飲食習慣,增加纖維的攝取及飽足感,有助於遠離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的威脅。
不過,不少人會吃生菜沙拉作為纖維攝取,但洛桑醫師不建議經常這樣吃,因為中醫觀點認為蔬菜多屬寒涼,吃太多生菜可能導致身體越吃越「虛寒」,容易造成體質虛弱、腸胃不適。他推薦吃蔬果最好「吃熟的」,烹調時可以加入適量的健康油脂,如橄欖油、苦茶油、堅果類,並搭配蒜頭與薑片,可以祛寒、調理體質,特別適合台灣這樣濕氣重的環境,幫助排除體內濕氣。
就像我們的房間和衣櫃會除濕,人體同樣需要排除體內濕氣。體內濕氣過重,易導致免疫力下降、過敏打噴嚏、腸胃消化不良,所以很多人壓力大、飲食不規律,常有胃脹不適,也可能和體內濕氣相關。這時可以用「小米粥」簡單調理,小米本身除濕功效絕佳,一碗溫熱的小米粥看似普通卻營養滿滿,可以健脾養胃、幫助排濕氣,加點紅棗、打顆蛋,增添風味又補氣、增加蛋白質攝取。
如果你有手腳冰冷或胃寒體質,薑茶是暖身良方,有效提升陽氣、預防感冒,建議以老薑水煮20~30分鐘,搭配黑糖更可以增加溫潤風味。
【食物是良藥5】靜心飲食法,讓每一口食物成為你的「補藥」
最後,除了食材之外,我們通常會忽略「吃」這件事,本身蘊藏著療癒身心的力量。洛桑加參醫師認為,飲食不單單是攝取營養,更是心理修復的過程。
當我們看到一道美麗的料理,心情自然放鬆愉快;接著嗅覺感受到香氣,進一步活化體內對食物的感知。此時懷抱尊重與感恩之心,感謝自己有機會享受這一餐,便會啟動身心第三層次的「接收開關」。視覺、嗅覺與內在情緒三者共振,會讓進入體內的食物,不再只是填飽肚子的材料,而是真正滋養身心的「補藥」。
因此,最好的食補,其實是從「靜心」開始。然而,情緒管理可說是我們一生的課題。
「生氣,是一種會傷害自己的行為!」洛桑加參醫師比喻生氣是「最難戒的毒」,明知有害卻無法抗拒,但長期怒氣會促進壓力荷爾蒙大量釋放,損害肝、傷大腦,更加速心血管病、慢性病、免疫問題的進程。更關鍵的是,生氣從來無法真正「懲罰」對方,受害的往往是自己。「我對他生氣,他不會怎樣,倒下的是我!」洛桑加參醫師認為,他人的錯是他的選擇,而我們如何回應,是自己能掌握的自由。
生氣雖然是一種本能,但選擇是否讓它停留,則是一種修煉。與其讓他人的情緒綁架我們的心,不如學會抽離、覺察與轉化,當我們意識到「生氣」只是對自己身心的慢性毒害,就是體貼自己的第一步,唯有放下怒氣、把情緒轉化為理解包容,就能真正解脫內耗,才是對自己最深的慈悲與照顧。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