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過40後,腸胃毛病愈來愈常見,大腸癌更有年輕化趨勢,根據國健署資料,台灣40至49歲族群的大腸癌發生率竟高於英、美、日、韓等國!為了及早發現異狀,國健署也放寬公費「糞便潛血檢查」的對象,45~74歲民眾每兩年就能免費篩檢一次。
這樣的政策調整,是因為不少案例真的讓人捏把冷汗。例如胃腸肝膽科醫師吳宗勤分享,一名做內視鏡檢查的患者,抽血時發現血紅素竟只剩2.2,不到正常值的1/5,讓他大吃一驚,原來,患者早已大出黑便兩個月,卻毫無警覺。
即早觀察排泄物掌握身體狀況超重要,有日本護理師資格的藥膳專家,「藥膳護理師惠子」(暫譯)提出廁所的5大關鍵問題,只要年過40歲一定要留意,避免自己錯過就醫黃金警訊。
這樣的政策調整,是因為不少案例真的讓人捏把冷汗。例如胃腸肝膽科醫師吳宗勤分享,一名做內視鏡檢查的患者,抽血時發現血紅素竟只剩2.2,不到正常值的1/5,讓他大吃一驚,原來,患者早已大出黑便兩個月,卻毫無警覺。
即早觀察排泄物掌握身體狀況超重要,有日本護理師資格的藥膳專家,「藥膳護理師惠子」(暫譯)提出廁所的5大關鍵問題,只要年過40歲一定要留意,避免自己錯過就醫黃金警訊。
1.大小便:觀察糞便顏色與尿液警訊,必要時拍照紀錄
上完廁所後多看一眼,因為尿液與糞便的顏色、氣味、泡泡等,都可能透露身體的異常狀況,甚至發現異常時,拿起手機拍一張照片紀錄,就醫時也可能成為醫師的參考依據之一。
例如,小便泡沫持續很久都沒消失,可能是因為腎臟受損導致的「泡泡尿」,或是尿液中糖分過高導致泡沫產生。又或是大便顏色不對勁,則可能是隱藏著以下疾病:
- 綠色糞便:腸道菌群失衡、病毒或細菌感染、腸胃炎等。
- 黑色糞便:上消化道出血的警訊,例如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甚至是胃癌都是潛在疾病之一。
- 鮮紅色糞便:痔瘡、肛裂等。
- 暗紅色糞便:潰瘍性大腸炎、大腸直腸癌等。
- 淺白、灰白色糞便:聽常是膽汁進入腸道的通道阻塞導致。膽結石、膽管癌、肝癌等為潛在疾病。
2. 照明:廁所燈光不要用昏暗黃光
黃光雖能營造溫馨、舒適的氛圍,幫助放鬆,但廁所盡量不要使用昏暗的黃光,以免容易誤判尿液和大便的顏色。例如肝膽功能出問題時,小便很可能出現「茶色尿」,這種變化甚至比皮膚黃疸還早發生,但在黃光照射下,茶色可能被判斷成淡黃色,長期下來增加延誤就醫的風險。建議廁所盡量選用明亮的白色光源、確保亮度足夠,才能更準確判斷排泄物真實異樣。
馬桶不要自動沖水比較好?馬桶顏色也是檢查關鍵?下一頁看更多浴廁保健之道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