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招改善情緒性進食
每當洪珊遇到情緒性進食困擾的人,便會建議他們寫「飲食日誌」,內容務必要包括促發因子(什麼事情讓你情緒不好)、暴食行為,以及暴食後的感受,她強調這3個紀錄很重要。例如學生因準備考試感到極度焦慮,因為很焦慮就跑去便利店買一大堆零食,一口氣把它們全吃完,但吃完後又覺得有罪惡感、很難過。透過飲食日誌,就能清晰地記錄下這種「情緒—行為—感受」的完整循環。接著5個建議:
①社交牽絆:
嘗試在負面情緒來襲時,主動尋找朋友一起用餐。壓力性(情緒性)進食通常發生在獨自一人時,很少會在他人的面前展現。因此,與熟人一同進食,便是一個極佳的保護因子。在有旁人看著的情況下,人們會更自覺地控制食量,甚至為了維持形象而不敢過度飲食,進而有效減少暴食的發生。
②零食管控:
想要有效管控零食,最關鍵的原則就是降低其唾手可得性。家裡不要囤積太多零食,減少購買量是第一步。如果真的買了,也應將零食放在自己不容易拿取的地方,就能有效增加取得零食的難度,避免自己過快地陷入暴食循環。
③用健康食物替代:
水果、堅果、原味優格等原型食物,或低度加工食物。
④行為替代:
挑選讓心情變好的事情,例如慢跑等運動、戶外活動、畫畫、照顧寵物、蹓狗、養花蒔草等。「完全不吃東西」實行起來比較困難,轉移注意力做別的事情相對容易。
⑤正念飲食:
放慢速度,吃進去的每一口都要去用心感受,旨在避免情緒進食,情緒性進食很多都是無意識的吃,吃完才再後悔。
此為《早安健康》7月號雜誌《聰明吃加工食品》部分內容。完整精采內容全台各7-11、全家超商及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網路書店熱賣中!早安健康嚴選免運特惠中~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