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按:國內的糖尿病人口高達200多萬人,患病後影響是全身性的,包括全身性血管和神經病變。27歲的一名男性,糖尿病多年未控制好,雙眼視力幾近全盲,幸好及時手術才挽回最後的光明。糖尿病對視力的傷害常被忽視,卻可能悄悄奪走雙眼。定期眼底檢查、嚴格控糖,才能守住視力、不留遺憾。
罹糖尿病影響全身,視網膜病變嚴重恐失明
國內的糖尿病人口高達200多萬人,且每年都在增加。一旦患有糖尿病,影響是全身性的,包括全身性血管和神經病變。對視網膜來說,糖尿病的影響主要有兩項,一是造成視網膜的小血管阻塞,二是血管的滲透性增加。這兩者並不矛盾,因為有些血管阻塞,有些滲透增加,均屬血管構造的改變。
滲透增加時容易造成黃斑部水腫,血管阻塞就會使黃斑部缺乏營養,不管是哪一種病理變化,最終都會影響到黃斑部,使視力受損。此外,糖尿病也會促使視網膜產生與發炎反應相關之分子,所以視網膜病變也包含發炎的成分。
糖尿病患者另一個嚴重的問題是,當血管阻塞後,會促使網膜產生許多「血管內皮增生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 VEGF),進而刺激視網膜增生不正常血管,這種血管是長在網膜表面和後玻璃體膜界面處,突出於網膜之上,並伴隨著纖維組織,形成大小不一、帶有新生血管的視網膜表面增生膜,主要影響為促進玻璃體收縮。此收縮力量透過新生血管和網膜相連的關係,會將網膜拉起,導致牽拉性的視網膜剝離。
另一方面,新生血管的結構脆弱,容易出血,當血液進入玻璃體腔,形成玻璃體出血,會遮擋應射入視網膜的光線,也會使視力大幅下降。與裂孔性視網膜剝離不同,牽拉性視網膜剝離是局部單一或分布較廣的多個增生組織形成一片增生膜,收縮時力量很大,不需經過裂孔階段即可將網膜局部拉起,脫離色素層,導致視網膜剝離。比起裂孔性視網膜剝離,糖尿病引起的視網膜剝離更為複雜,治療也更為棘手,有失明可能,不可不慎。
當然這種情況不是一夕之間發生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發展的過程,可以分成以下3個階段: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有「記憶」!下一頁告訴你如何有效預防~
糖尿病導致牽拉性視網膜剝離
糖尿病患者另一個嚴重的問題是,當血管阻塞後,會促使網膜產生許多「血管內皮增生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 VEGF),進而刺激視網膜增生不正常血管,這種血管是長在網膜表面和後玻璃體膜界面處,突出於網膜之上,並伴隨著纖維組織,形成大小不一、帶有新生血管的視網膜表面增生膜,主要影響為促進玻璃體收縮。此收縮力量透過新生血管和網膜相連的關係,會將網膜拉起,導致牽拉性的視網膜剝離。
另一方面,新生血管的結構脆弱,容易出血,當血液進入玻璃體腔,形成玻璃體出血,會遮擋應射入視網膜的光線,也會使視力大幅下降。與裂孔性視網膜剝離不同,牽拉性視網膜剝離是局部單一或分布較廣的多個增生組織形成一片增生膜,收縮時力量很大,不需經過裂孔階段即可將網膜局部拉起,脫離色素層,導致視網膜剝離。比起裂孔性視網膜剝離,糖尿病引起的視網膜剝離更為複雜,治療也更為棘手,有失明可能,不可不慎。
當然這種情況不是一夕之間發生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發展的過程,可以分成以下3個階段:
- 背景性(非增殖性)視網膜病變(Background DiabeticRetinopathy, BDR):此階段是指微小血管出血、血管不正常扭曲、出現黃色蛋白質及脂質滲出物等變化。此時病變局限於視網膜組織裡,若病人血糖控制得宜,可以採取持續追蹤;若血管滲漏情形較為嚴重,造成黃斑部水腫,則如前所述,需要治療,方式即是施打抗血管增生因子,藉此減少視網膜滲透,避免水腫。常需多次治療。
- 前增殖性視網膜病變(Pre-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PDR):此階段為小血管阻塞、缺血變更嚴重,視網膜內出現新生血管或小血管動靜脈直接相連,但尚未惡化至新生血管突出視網膜表面的程度。此時需縮短回診期,若有進一步變化則需要治療。
- 增殖性視網膜病變(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若新生血管已經長出視網膜表面,延展到後玻璃體膜,即稱為增殖性病變。這些新生血管若任其發展,會導致許多問題,如前述的玻璃體出血,或伴隨不透明纖維組織,形成厚纖維膜。纖維膜收縮的結果,小自視網膜產生皺褶,大至造成牽拉性視網膜剝離,故此階段一定要治療。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有「記憶」!下一頁告訴你如何有效預防~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