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體為了補償結構的錯位,把表層肌肉垮掉,偽裝成一個張力不大的狀態,但其實深層已經崩緊萎縮。
這種深淺筋膜錯位的感覺,可以想像成冬天穿衣服的狀況。我們通常會先穿發熱衣,外面再加一件毛衣,最後穿上外套。但如果衣服穿得太快,最裡層的發熱衣可能會捲起來,第二層的毛衣袖子也可能扭轉,甚至外套也沒對齊,整體就會覺得卡卡的不舒服。
身體的筋膜錯位,就像這種衣服沒穿好的狀態。為了讓淺層的緊繃改善,身體有時候讓深層或中層的組織萎縮變形,但這其實是下下策,因為久而久之,身體的支撐結構會變得更脆弱。
這種狀況的觸診難度很高,因為表層可能很鬆弛,很容易被忽略。必須透過仔細的觸診,才能發現表層與深層筋膜之間的「空隙」,這才是身體偷偷動手腳的地方。
我回到L先生的屁股,重新調整髖關節的角度,讓關節進入一個「對位」的位置。果然,原本看不見的深層張力終於浮現,原本鬆散的臀部皮膚,也開始變得凹凸分明。
我邊下針邊說給他聽:「你原本是紡錘狀的肌肉,錯位之後會扭轉緊繃、也會歪,久了身體解決緊繃的辦法,就是萎縮變形,好像把擰轉的氣球放氣。」
筋膜結構如同玩樂高,有兩件事最重要:形狀與排列。不是歪掉撟正就好,要盡可能恢復組織(每一塊樂高)的形狀,結構才能穩定。
治療完,他站起來,落地那一刻先是一愣:「…輕很多耶。」他甚至小心地踮了踮腳:「以前這動作會很痛,現在輕鬆多了。」
那一刻我知道,空間回來了。一層層解開沾黏後,他的臀部終於恢復了飽滿感與層層分明的可動性,髖關節也能夠順利轉動。當我最後再觸診他的足跟時,原本緊繃的淺層筋膜已經放鬆。
這次治療,頑固的足底痛改善八成,未治療的一側疼痛也縮減,安排下一次的治療。
足底痛其實細思極恐,足部的骨骼與韌帶、筋膜是設計來支撐一個人類一輩子的強壯結構,如果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受傷原因卻產生疼痛(比如墜樓),通常是更大的系統性因素導致足底痛的。
這些年我臨床下來,總結一句話:足底痛除了足底,第一個地方要看的是坐骨,第二個是小腿的筋膜空間。 如果你治療都做了,還是卡關,不妨回頭看看這兩個地方是不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找出傷處,重新掌握人生的每一步。
(為保護隱私,情境與資訊有些微調整)
作者簡介:黃獻銘中醫師,《鍼還中醫診所》院長。「鍼」是針字最原本的寫法,黃院長行醫最大的願望是希望透過「鍼」灸治療讓患者的身體「還」原到最原初的狀態。曾任明悅中醫診所院長、台中榮民總醫院醫師、高雄市立中醫醫院醫師、嘉義基督教醫院醫師,醫師國考榜首,中醫西醫雙執照醫師。FB:中西醫師黃獻銘aka阿銘師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