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
熱門關鍵字:

吃粽子脹氣積食傷脾胃!2味茶飲解膩消食,2特效穴位消脹助消化

馬光中醫
2025-05-28 10:00:00
13,710
收藏
分享
端午佳節,粽子作為傳統美食,承載了深厚的文化意涵。然而,粽子以糯米為主要原料,質地黏稠,富含澱粉,常搭配肥膩餡料如五花肉、鹹蛋黃或紅豆沙,這些特性使其難以消化,易導致脘腹脹滿、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甚至食積等問題。

從中醫角度看,消化問題與脾胃功能密切相關,針對粽子引起的消化不適,可透過穴位按摩、中藥茶飲及日常飲食調理,促進脾胃運化,恢復消化功能。

中醫對消化問題的看法



中醫認為,脾主運化水穀,胃主受納腐熟,兩者協同完成食物的消化與吸收。糯米性質黏滯,屬「難化之品」,易阻滯脾胃運化功能,導致「食滯脾胃」或「濕阻中焦」。若脾胃本虛,運化無力,則更易出現脹氣、胃脘不適、倦怠乏力、便溏等症狀。同時,過食肥甘厚味(如油膩餡料)可能加重濕熱內生,進一步影響氣機運行。中醫調理以健脾和胃、消食化滯為核心,兼以行氣化濕、疏通氣機,恢復脾胃功能。

此外,中醫講究「因人制宜」,不同體質者對粽子的消化反應有所差異。例如,脾胃虛寒者可能因糯米寒涼而加重症狀;濕熱體質者則易因油膩餡料而生濕熱。因此,調理時需根據個人體質,選擇合適的穴位與藥膳,並注意飲食習慣的調整。

推薦穴位按摩



以下兩個穴位針對粽子引起的消化不適有顯著效果,可促進脾胃運化,緩解脹氣與食滯。建議每日按摩2-3次,每次每穴約3-5分鐘,以局部酸脹感為宜,力道適中,避免過度刺激。

1.中脘穴

  • 位置:位於上腹部,肚臍與胸骨下端(劍突)連線的中點。
  • 功效:健脾和胃,理氣消食,調理中焦,適用於胃脘脹滿、消化不良、噯氣反酸等症狀。

2.足三里穴

  • 位置:位於小腿外側,膝蓋下約四橫指(約3寸),脛骨外側緣一橫指處。
  • 功效:補益脾胃,調理氣血,增強消化功能,改善食積脹氣、疲倦乏力等症狀,具強身健體之效。

推薦中藥茶飲



以下兩款中藥茶飲選用常見藥材,溫和健脾,助消化,適合端午節後因食用粽子引起的消化不適。建議每日飲用1-2次,每次約200-300毫升,溫熱飲用效果更佳。茶飲製作簡單,適合居家調理。

1.山楂陳皮烏梅茶

  • 材料:山楂10克(乾燥山楂片或新鮮山楂去核),陳皮5克,烏梅5克。
  • 作法:將材料洗淨,放入鍋中加水800毫升,煮沸後轉小火煎煮15-20分鐘,濾渣取汁,可依個人口味加入少量蜂蜜調味,溫熱飲用。
  • 功效:山楂擅長消食化積,特別適用於肉食及油膩食物的消化;陳皮理氣健脾,化濕止脹,緩解胃脘不適;烏梅酸甘生津,收斂脾氣,助消化並平衡山楂的酸性,適合食後脹滿、胃口不佳或輕微反酸者。
  • 注意:胃酸過多、胃潰瘍或牙齒敏感者慎用,飲用時避免空腹。孕婦應諮詢醫師後使用。

2.麥芽神曲茶

  • 材料:炒麥芽10克,神曲10克,甘草3克。
  • 作法:將材料洗淨,加入600毫升清水,煮沸後小火煎煮10-15分鐘,去渣取汁,溫熱飲用。若口感偏苦,可加入1-2片薄荷葉提味(不宜過多)。
  • 功效:炒麥芽健胃消食,尤擅化解澱粉類食物(如糯米)的積滯;神曲助消化,解食積,促進腸胃蠕動;甘草和中緩急,調和諸藥,減輕胃部不適。此茶適合因糯米引起的脹氣、食滯或大便不暢者。
  • 注意:孕婦、糖尿病患者或對甘草過敏者慎用。長期飲用需諮詢中醫師。

下一頁看更多吃粽子防腹脹的秘訣,原來吃粽子之前1個動作也能避免傷脾胃!
收藏
分享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