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肺癌期數,呈現「第一期、第四期」,兩個極端的分佈
在醫學上,肺癌分成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第一期的肺癌就是腫瘤侷限在單側的肺,且大小小於4公分。第二期是腫瘤已經轉移到旁邊的肺門淋巴結。第三期是轉移到更靠近中央的縱膈淋巴結。第四期則是轉移到其它器官,例如:肝臟、腦、骨頭。它的概念,就是腫瘤越跑越遠,越跑越遠,越跑越遠。治好的機會,也隨著期數的增加而下降。
第一期的肺癌存活率,幾乎是九成到100%,只要能馬上以手術處理掉腫瘤,很有機會可以治癒。第二期大概六成左右,第三期約三成五到四成,第四期已經很難擺脫肺癌的糾纏,比較沒有機會治癒,但隨著藥物的發達,也有機會跟肺癌共存。
換句話說,肺癌能夠完全治好的機會,是隨著期數跟嚴重度的上升而下降。
如果平均分配,應該是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各佔25%,但肺癌很奇怪,它會停留在第一期一段很長很長的時間,一旦開始進展,開始加速的時候,第二期、第三期會一下就溜過去,直奔第四期,但我們不知道肺癌會在什麼時候開始加速。
趙盈凱理事長說,「台灣肺癌目前的分佈,第一期占35到40%、第四期占40到45%,中間的第二期、第三期相對比較少,加起來只有20%。表示肺癌的腫瘤,只要往淋巴結前進,就有機會快速的進展,從第二期、第三期,快速往第四期邁進。因此,能在第一期,就把肺癌抓到,是打敗肺癌的致勝關鍵。」
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找出毛玻璃狀、實心狀可疑肺結節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從2025年開始,把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曾診斷出肺癌、,有肺癌家族病史的民眾,可免費篩檢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資格,調整為女性滿40歲、男性滿45歲,就可免費篩檢,也有許多民眾在公司或私人安排的健檢時,會自費加選輻射劑量相當於搭飛機來回美國一趟的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幸運在30歲到40歲之間,就意外找到這些相對早期的肺癌。
而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絕大多數篩檢到的肺結節,都不是癌症。惡性的肺結節,才是肺癌。100個肺結節中,真正屬於惡性會需要手術的可能只有5個左右,其它95個不像癌症的肺結節,只需要定期追蹤。一開始,可能半年追蹤一次,如果沒有變化,就一年、兩年再追蹤,如果五年都沒有什麼變化,通常就不需要太擔心。
那些需要持續追蹤的肺結節,一種是長得像毛玻璃狀的肺結節,另一種是長得像實心狀的肺結節,跟腫瘤的透光度有關。毛玻璃狀肺結節,就是有一層霧霧的,感覺光好像可以透到後面去,但是又不是很清楚。全實心狀肺結節,就像是一顆棒球、一顆壘球一樣,幾乎完全不透光。
▼毛玻璃狀的肺結節(趙盈凱醫師提供)

▼實心狀的肺結節(趙盈凱醫師提供)

趙盈凱理事長說,「這兩種肺結節都是肺癌,差別只在毛玻璃狀的肺癌,通常長得比較慢,但毛玻璃狀的肺癌,終究有一天會進展到全實心狀的肺癌。我常常舉例,毛玻璃狀,感覺像是一個荷包蛋的蛋白,中間實心狀的部份就是蛋黃。」
有些肺結節是蛋白一直在擴大,蛋黃都沒有變,有些肺結節則是一開始就整個都蛋黃,通常會長得比較快。也有可能蛋白沒有變化,但是蛋黃越來越大、 最後變整顆都是蛋黃,這種肺結節也比較危險。
肺結節,需要專業的判斷。如果一看非常非常像癌症,在與病患充分溝通後,可以直接開刀拿掉。如果有一點像,又不是很確定的時候,可以先做細胞的化驗。如果是很不像腫瘤的肺結節,通常會建議定期追蹤。
腫瘤太小,就怕手術中找不到.....下一頁分享最新主流治療方法,傷口小、恢復快、健保還有給付?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