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哪些中藥調理建議、保健方式或穴位按摩可幫助排濕?
【中藥調理建議】
以下需由中醫師辨證施治,不建議自行配用。常用祛濕中藥方劑有:
- 藿香正氣散:外濕加內濕導致的腸胃不適,常見於外出水土不服,天熱中暑,腸胃敏感造成的嘔吐腹瀉現象。
- 平胃散:脾胃濕滯明顯,使用平胃散可以起到燥濕運脾和行氣和胃之功,藉以化濕,緩解腸胃脹滿不適。
- 五苓散:五苓散可以以溫煦陽氣方式,處理水濕內停引起的水腫,有利水滲濕之效。
- 參苓白朮散:常見於應用在小兒的開脾中藥,也可以應用在脾虛濕盛的成人,因為脾虛濕阻中焦引起的食慾不振、四肢無力現象。
【穴位按摩】
每日按壓或熱敷3~5分鐘,有助促進氣血流通與水分代謝。
- 足三里(健脾胃): 位於小腿外側,膝蓋下方。從髕骨下緣往下約四橫指(約三寸),再向外一橫指處(脛骨旁開一橫指)。
- 陰陵泉(利濕): 位於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下方的凹陷處(膝蓋內側下方,摸到脛骨突起後往下滑即達)。
- 脾俞穴(補脾祛濕): 位於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約1.5寸(約兩指寬)。可請人幫忙找出對應位置,沿脊椎向兩側約一橫指寬處。
- 豐隆穴(化痰濕): 位於小腿外側,外踝尖與膝蓋連線的中點,脛骨外緣旁開約2橫指寬處(脛骨與腓骨之間)。
【日常保健撇步】
- 早睡早起,運動出汗促代謝
- 養成每日排便習慣,成人每日喝水量至少達到體重x30 c.c.
- 避免長時間待在冷氣房
- 不穿濕衣、不久坐濕地(毛細孔打開會讓濕氣乘虛而入),養成洗完澡後馬上吹乾頭髮的好習慣
當濕氣在體內累積,就像空氣中的濕氣一樣,看不見卻會悄悄影響身體運作,讓人覺得腫脹、沉重、沒精神。想要把體內濕氣排出去,建議從飲食清淡、作息正常開始,再搭配按壓穴位或中藥調理,才能從根本改善。建議如有濕重體質困擾,應由中醫師協助辨證,調理體質、安度濕熱夏季。
本文作者:昌盛堂中醫診所 鄭天麗中醫師
本文授權自昌盛堂中醫診所,更多中醫養生資訊,請見昌盛堂中醫診所粉絲專頁。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