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
熱門關鍵字:

肌少症4款成因不是狂吃蛋白質就對!中醫2對策讓吸收變好、肌肉更強

康涵菁中醫師
2025-05-19 11:00:00
35,508
收藏
分享

肌少症4危險因子別忽視!不是吃飽有效,當心營養不良



  1. 年齡老化
    年齡的變化會造成肌肉組織下降,根據統計數字顯示,從30歲~70歲,每10年肌肉的質量會下降6%;40歲以後下降速度會變得更快;60歲以後,每年以1.4%~2.5%的速度降低。

  2. 營養不良
    營養不良、蛋白質攝取不足、過度飲酒等,都容易有肌少症的危機。過度飲酒會造成營養不良,這是因為飲酒過量,身體在取得很多熱量的情況下,通常不會想再去攝取其他食物,但酒精中並沒有足夠的蛋白質,僅僅只有熱量而已,就會間接造成營養不良。

  3. 活動量不足
    活動量太低、長時間臥床等,都是加速肌少症變化的因素。

  4. 慢性疾病
    例如糖尿病、心臟疾病、肝臟疾病、腎臟疾病、骨質疏鬆症等慢性疾病的變化,也都會間接造成肌少症的形成。

肌少症中醫也有解!這樣吃調理脾胃助吸收,針灸3穴改善肌肉無力



康涵菁中醫師以中醫觀點來看,肌少症屬於「痿症」、「虛勞」範疇,《黃帝內經》中也有「脫肉」、「肌肉削」、「肌肉萎」、「大肉陷下」等相關記載。中醫認為脾主肌肉,且脾又為後天之本,若脾胃運化吸收能力不佳或缺乏足夠營養補充,就容易筋痿骨軟,影響肌肉生長。

故肌少症治療大多以調理脾胃吸收功能為原則。中醫認為脾主肌肉、肝主筋、腎主骨,因此會以健脾益氣、補益肝腎的治療原則來處方藥物,如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 腎氣丸等藥物, 但每個人的體質還是會有不同,仍需經由專業中醫師診治方能取得最好的療效。
   
除了中藥治療,針灸也可以改善肌少症。《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治痿獨取陽明」的論點,「陽明」即是人體十四經絡中的「陽明經」。因此,治療主要選擇手陽明大腸經以及足陽明胃經的穴位,這些經絡的穴位主要分布在人體四肢肌肉較為豐厚的部位,如手肘的曲池穴,足部的豐隆穴等,可以改善肌少症肌肉痿軟無力,活動功能差以及疼痛的症狀。

作者簡介:康涵菁中醫師,現任頤鳴堂中醫診所院長,經歷包括中國醫藥大學後中醫學系、璽玉中醫診所主治醫師、三軍總醫院見習醫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實習醫師、韓國慶熙大學韓醫學系研習。翰睿頤初.鳴堂中醫醫療體系臉書粉絲專頁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收藏
分享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