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
熱門關鍵字:

迎接全年最熱的時節!來杯養生好茶降火氣又解渴,3招消暑護心更助眠

周宗翰中醫師
2025-06-21 20:00:00
21,517
收藏
分享
夏至,代表著陽氣到達一年中的巔峰。中醫認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夏至屬於陽極轉陰之際,雖是陽氣最盛,卻也同時意味著陰氣初生,因此在這個節氣中,養陽不忘養陰,養「心」尤為關鍵。

夏至常見疾病與體質問題



由於氣候炎熱、日照強烈,人體陽氣外洩、心火易亢,夏至時常見以下症狀或疾病:

1.中暑



高溫暴曬、出汗過多,易導致體溫調節失常,出現頭暈、口渴、噁心,嚴重時會昏迷。

中暑又分為下列兩種:

1.陽暑,是最常見的中暑類型,多發生在長時間曝曬、高溫環境下。常見症狀:
  • 高熱、面紅、口渴想飲冷水或冰水
  • 頭暈、頭痛、煩躁、胸悶
  • 嚴重者可能嘔吐、意識不清、甚至昏迷

緩解方法:
  • 立即移至陰涼處、通風降溫
  • 補充水分與鹽分,可喝淡鹽水或含電解質的飲料
  • 可按壓合谷、內關、百會等穴位幫助清熱醒腦
  • 提醒:若出現高燒、神智不清等重症,應儘速送醫

2.陰暑,常發生於長時間在冷氣房,或風扇直吹後,導致體表閉寒、陽氣被困的狀態。常見症狀:

  • 無明顯發熱,但感覺四肢無力、頭重困像被毛巾包住
  • 胃口差、腹脹、噁心、腹瀉
  • 可能出現畏寒、背部發冷、汗出惡風

緩解方法:
  • 暫時關掉冷氣、避免吹風,保持適度溫暖
  • 可喝溫熱飲品如薑茶、紅棗水等驅寒散寒
  • 可按摩足三里、關元、氣海等穴位,溫陽健脾
  • 提醒:陰暑的發熱雖不明顯,但拖久易導致虛弱與脾胃失調,不可輕忽。

2.失眠、心悸



陽氣亢盛、陰氣不足,在中醫觀點常見的是「心火旺盛」,導致煩躁、胸悶、口舌生瘡、睡眠品質差。

3.腸胃不適



天氣濕熱,胃腸道功能受影響,容易腹瀉、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4.皮膚濕疹、痱子



汗液分泌旺盛,毛孔閉塞,容易出現皮膚過敏、搔癢、紅疹等。

夏至養生最要「養心、避暑、祛濕」!下一頁從食療到穴道保養方法一次告訴您
收藏
分享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