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
熱門關鍵字:

腎病、心臟病都因高血糖而起!逆轉糖尿病前期2件事必做

早安健康王之義、鍾佩錦
2021-05-03 16:30:00
148,966
收藏
分享
高血糖成為我國健康的最大隱憂,近年來糖尿病已高居國人10大死因之一,然而第二型糖尿病初期普遍不易出現明顯症狀,確診時通常已持續高血糖好幾年。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白皮書指出,在2017年全世界的糖尿病人口中(4億2500萬人),每2個糖尿病人,就有1個尚未被診斷(2億1200萬人),換句話說,很多人有糖尿病,自己卻不自知!

糖尿病前期是什麼?



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師游能俊指出,很少疾病有所謂的前期,糖尿病是由正常血糖,演變成糖尿病前期,最後形成糖尿病。

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必須在100以下,糖化血色素的正常值則是5.7以下。當空腹血糖值位於100~125;或糖化血色素落在5.7~6.4之間,就稱為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超過126,或糖化血色素的數值來到6.5以上,即為糖尿病。

糖尿病等於準心臟病?



根據2015年我國國民營養健康調查推估,18歲以上男性糖尿病前期為31.7%;18歲以上女性是22.1%,合計約為29.6%,換算下來接近有590萬人是處在糖尿病前期,人數非常多。

游能俊醫師強調,糖尿病前期基本上身體並不會有任何症狀,需透過檢驗數據才可得知。而糖尿病前期的人,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心血管疾病等機率都會上升,同時合併「代謝症候群」症狀,包括高血壓、高血脂等,因此在統計上死亡率也會升高,「也就是處在亞健康的狀態,不及時調整的話,終究會演變為疾病。」

游能俊醫師指出,糖尿病前期若沒有控制血糖,過程中血管會因此而不健康,同步也會有高血脂、高血壓的問題。已有醫學研究證實,糖尿病患者發生1次心肌梗塞的機率,等同於一個沒有糖尿病、卻曾有心肌梗塞經驗,再發生第2次的機率。「因此糖尿病也被認為是準心臟病。」

糖尿病患的壞膽固醇必須嚴格控制在「100以下」,新生兒出生也大概100出頭而已;有嚴重心臟病者,必須降至70以下,一般冠心病患者也必須維持在100以下。「為了防止心肌梗塞發生,糖尿病患者必須嚴格檢視血管保護。」

胰島素在身體扮演的角色

「大家印象中胰島素好像只管血糖,但其實它攸關身體的營養素、脂肪合成,也管肌肉的合成。」游能俊醫師說明,擁有較多肌肉的話,胰島素的運作會比較靈敏;若今天是肥胖、脂肪過多,胰島素就會處在較不靈敏的狀態。

「因為身體的脂肪細胞會占用胰島素調解的功能。」因此,游能俊醫師指出,如何恢復胰島素的靈敏度,是在健康上可以努力的方向。糖尿病分為第一型及第二型糖尿病,其中二型糖尿病的患者胰臟仍然會分泌胰島素,但卻作用不佳。

對此游能俊醫師指出,這點與身體過多的「脂肪」有關,過量脂肪會引起「胰島素抗性」,而除了大家熟知的攝取過多熱量,「醣類食物」也會明顯增加身體脂肪,再加上人體肌肉量未必足夠,血糖就會開始往脂肪跑。當脂肪量增加,胰島素功能無法良好運作時,就會開始堆疊血糖,而身體有兩個肝醣的倉庫,分別為肌肉與肝臟。

游能俊醫師說明,我們沒辦法命令肝臟自動儲存更多肝醣,但透過飲食及運動調節,特別是訓練肌肉,肝醣進出肌肉效率就會增高,肌肉量愈多就能儲存更多肝醣。

高血糖的高危險群


  • 糖尿病家族史
  • 體態過重:BMI>23
  • 久坐:一天累積坐超過6小時,即算是久坐的生活型態
  • 曾有妊娠糖尿病
  • 非酒精性脂肪肝
  •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游能俊醫師認為,肥胖是一個較大的危險因子,75%的肥胖者會有高血糖甚至已經是糖尿病而自己不知情;但瘦的人常以為自己沒事,一驗血糖才發現也超標了。主要是瘦的人可能飲食習慣不正確,加上體內胰島素的運用度不佳,才會造成高血糖問題。

過重與肥胖更該被重視

那麼糖尿病前期要多久才會變成糖尿病呢?游醫師說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但如果才剛踩到紅線,那趕快改變飲食與作息,就能往安全的地方移動。相對的,如果沒有任何作為,覺得沒關係因為沒感覺啊?別小看那一點點數字上的差距,很快下一站就是糖尿病了。

逆轉高血糖,遠離糖尿病!下一頁跟著醫師做到日常2件事


幾歲開始定期驗血較佳?

游能俊醫師指出,我國有提供40歲以上的成人健檢,但如果你體重過重、甚至是肥胖,或者有家族遺傳史,建議20歲開始就要規劃定期健檢,他表示,可以從第一次看到的數據,決定你下一次健檢的頻率。

逆轉糖尿病前期!2件事最重要



游能俊醫師表示,預防糖尿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調整飲食及運動,因為飲食會影響肌肉及脂肪量,運動則會促進身體代謝力,體態的改善是預防糖尿病最重要的方法。「即便你現在糖化血色素數據維持在5.7以下,你還是要跟醫師配合,嚴密監控三高控制狀況。」

飲食:一餐一份醣量飲食法

  • 麵包類約30g
  • 米飯約40g
  • 麥片(粉)約20g
  • 熟麵條約50g
  • 水餃3個
  • 水果半碗(一天2次)

游能俊醫師提醒,飲食多蔬果是正確的大方向,但要特別注意水果不能吃太多,其中的果糖過多可能導致脂肪肝,「這之間的連結已被研究證實。」


規律運動

一周累積150分鐘,同時根據運動表現的上升,調整運動強度及時間,避免效益遞減。

「我跟大家報告,我最近開始上瑜伽課。」提及自身的運動習慣,游能俊醫師說,心肺及肌力都有鍛鍊,但發現自身的柔軟度真的不夠,所以在一週的運動規劃中,加入能夠調整身體柔軟度的瑜伽。

游能俊醫師分享,自己一週運動六天,且目前大多做重量、肌力訓練,中間也會加入「高強度間歇性」。肌肉性訓練是會讓身體養成習慣,他舉例,開始訓練之後,日常生活中抬重物,自然而然會知道要先蹲下用髖關節、臀腿的力量,就不會傷到腰。

「我還沒做重訓之前,我的腳常扭傷,」游能俊醫師說,自己因為小兒麻痺的關係,身體平衡感較差,但透過深蹲鍛鍊,自己的腳就沒有再扭傷過,因為了解出力的方式必須改變。

「能走就走、能站就站,能爬樓梯就爬樓梯。」日常生活多多活動身體。游能俊醫師建議,如果真的沒有運動的基礎,剛開始想要接觸重量訓練,可以找教練上課,從過程中不斷增加自己的活動力,並多多嘗試不同種類的活動。



此為《早安健康》5月號《高血糖急救站:降1%血糖就能救眼睛、救腎、救心血管》部分內容。完整精采內容全台各7-11、全家及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網路書店熱賣中!早安健康嚴選免運特惠中~
5月雜誌《高血糖急救站》連結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膽固醇過高怎麼辦?教你自己看膽固醇過高症狀,5關鍵改善低密度膽固醇過高
第一口先吃菜錯了!穩血糖防肥胖第一口應該是...
收藏
分享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