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曾經在夜晚被突如其來的抽筋痛醒?或是發現手腳常有麻木、刺痛感,卻以為只是「小毛病」?其實,這些看似不起眼的不適,可能是糖尿病神經病變悄悄上門的警訊。糖尿病除了血糖控制不易,更可怕的是它對神經系統造成的傷害不僅無聲無息,還可能一步步侵蝕你的生活品質!
我們都知道高血糖經常沒有明顯徵兆,但身體長期處於血糖過高的狀態下,相當於「泡在糖水裡」,最怕演變成併發症,其中,糖尿病「神經病變」就會引發患者難以忍受的慢性疼痛,更是造成四肢末端潰瘍、壞死、面臨截肢風險的原因之一。
輕輕碰腳底卻讓病人痛苦慘叫!神經性疼痛不只刺麻,嚴重威脅截肢
我們都知道高血糖經常沒有明顯徵兆,但身體長期處於血糖過高的狀態下,相當於「泡在糖水裡」,最怕演變成併發症,其中,糖尿病「神經病變」就會引發患者難以忍受的慢性疼痛,更是造成四肢末端潰瘍、壞死、面臨截肢風險的原因之一。
神經內科醫師陳韋達表示,統計顯示,約有20%的糖尿病患者會出現「糖尿病神經病變痛」,這是一種常見且極具困擾性的併發症!
然而,所謂的「神經痛」到底是怎樣痛?哪裡在痛?原來,在病程初期,患者通常只會感覺手腳末梢有麻麻刺刺的不適感,但是隨著病情進展,這種異常感會從指尖延伸至手掌、腳掌,甚至擴展到小腿與背部。而且神經痛的特徵之一,是在「靜止狀態」也一樣會感到不適。有些患者會覺得手腳異常冰冷、有些則是感覺灼熱難耐,而有很多都發現在夜晚時明顯感覺到抽筋,嚴重影響睡眠。
陳韋達醫師直言,如果是神經病變引發的疼痛,往往痛到超出常人想像!他分享一次讓他醫師生涯印象深刻的案例,那是一位78歲中風住院的老婦人,醫師在做例行神經學檢查時,用叩診錘輕輕劃過她的腳底,希望藉此觀察神經反射反應。未料,阿嬤突然痛苦慘叫、猛烈縮腳,原以為只是輕輕碰觸,竟造成如此劇烈的疼痛反應!原來,這正是糖尿病神經病變痛的典型特徵——輕微的觸覺刺激,就會被神經系統誤判為強烈痛覺,這種現象在醫學上稱為「神經敏感化」現象。
有些病患甚至無法忍受襪子輕觸皮膚,連日常行走、穿鞋都會造成劇痛,這類患者的生活品質常因長期神經病變而大幅下降!
簡單來說,神經性疼痛,不僅干擾睡眠、情緒,更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令人擔憂的是,神經病變有時會使患者對溫度與疼痛的感知「鈍化」,所以有些患者連泡湯都變得困難,因為無法正確感覺水溫,一不小心就會灼傷。同時,因為感覺異常,就連手腳破皮、出現傷口也往往沒有察覺,傷口因此延誤處理、反覆感染,最小傷口可能演變成嚴重的組織潰瘍,一旦感染控制不良,終演變為潰瘍、壞死、甚至需要接受截肢手術的案例可不少!
為了避免這樣的惡性循環,陳韋達醫師建議所有糖尿病患者,養成每天睡前檢查手腳的習慣,留意是否有紅腫、傷口、瘀青或破皮等異常情況。
不過,如果根本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呢?事實上,很多人在糖尿病初期其實不會自覺血糖異常,甚至發病前也毫無症狀,根據神經內科醫師觀察,不少病人正是因為出現手腳麻木、抽筋等末梢神經異常感,就醫後才發現血糖早就偏高。
像這樣的狀況,問題就在於「血糖變化」常常沒有明顯感覺,但「神經的改變」卻會率先浮現,這也是為什麼有人謠傳「神經病變下一階段會失明」,雖然二者沒有直接因果關係,但共通危險因子就是糖尿病損害微血管系統,波及四肢末梢神經、以及視網膜等微血管密布的部位!所以,平時自己觀察症狀就很重要了,舉凡麻木感影響到日常行動、反覆抽筋干擾到睡眠時,就應該提高警覺,考慮血糖與神經功能的相關檢查,以利及早診斷與治療,防止病情惡化。
單以「抽筋」為例,除了電解質失衡的問題,有些則與腰椎神經壓迫、脊髓病變、神經病變有關,而大家日常中或多或少都有抽筋的經驗,所以常常會覺得並無大礙而不當一回事、過了就好了,我們又該怎麼判斷,突如其來的抽筋是否應該警覺呢?
陳韋達醫師認為,首先可以看抽筋發作的頻率和時間,如果「頻繁發作」或「持續時間過長」,特別是出現在睡眠中甚至延伸到白天,就需要提高警覺,因為這類抽筋未必只是電解質失衡這麼單純,很可能與糖尿病引發的神經病變有關。
另外則是觀察抽筋時伴隨的徵兆,當抽筋合併「麻木、刺痛、活動困難」這類神經性的症狀,就需要釐清是否已有器質性改變的問題,建議儘早檢查,有狀況的話及早治療。
下一頁教你如何利用牙籤測試末梢神經健康
如果懷疑自己可能已有糖尿病神經病變的人,在家中可以透過簡單的自我測試來檢查!陳韋達醫師介紹,第一種是「牙籤測試法」,能夠初步檢視末梢神經的敏感度。
如果發現腳背的感覺明顯遲鈍(僅約等於大腿或小腿的30%刺痛感),可能代表末梢神經感覺已鈍化。這是常見於糖尿病神經病變初期的表徵,建議儘快就醫檢查確認,以利早期介入治療!
除了牙籤測試外,音叉也是一項在醫療上常用的神經感覺檢查工具,陳韋達醫師表示,如果有工具也可以自行操作,觀察末梢循環與神經敏感度是否異常。
不過,這些簡易測試不能取代正式的神經學檢查,只能作為自我觀察的參考依據,若出現異常反應,應儘早就醫進一步評估才能確保準確喔!
最後,我們可以如何加強末梢血液循環呢?除了一般有氧運動,醫師特別推薦簡單又有效的「末梢循環運動」,藉由血流在上下半身之間的轉換,促進下肢循環,對於糖尿病引發的末梢神經病變有實際幫助!
飲食方面,則可以透過以下四項原則,有效協助控制病情、並延緩神經病變進程: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然而,所謂的「神經痛」到底是怎樣痛?哪裡在痛?原來,在病程初期,患者通常只會感覺手腳末梢有麻麻刺刺的不適感,但是隨著病情進展,這種異常感會從指尖延伸至手掌、腳掌,甚至擴展到小腿與背部。而且神經痛的特徵之一,是在「靜止狀態」也一樣會感到不適。有些患者會覺得手腳異常冰冷、有些則是感覺灼熱難耐,而有很多都發現在夜晚時明顯感覺到抽筋,嚴重影響睡眠。
【常見的神經痛症狀】
- 刺痛、放電感:如針刺、刀割、電擊般的尖銳感。
- 末梢異常冷熱感:靜止時仍覺得手腳冰冷或灼熱。
- 夜間抽筋:尤其在睡覺時發作,干擾睡眠。
陳韋達醫師直言,如果是神經病變引發的疼痛,往往痛到超出常人想像!他分享一次讓他醫師生涯印象深刻的案例,那是一位78歲中風住院的老婦人,醫師在做例行神經學檢查時,用叩診錘輕輕劃過她的腳底,希望藉此觀察神經反射反應。未料,阿嬤突然痛苦慘叫、猛烈縮腳,原以為只是輕輕碰觸,竟造成如此劇烈的疼痛反應!原來,這正是糖尿病神經病變痛的典型特徵——輕微的觸覺刺激,就會被神經系統誤判為強烈痛覺,這種現象在醫學上稱為「神經敏感化」現象。
有些病患甚至無法忍受襪子輕觸皮膚,連日常行走、穿鞋都會造成劇痛,這類患者的生活品質常因長期神經病變而大幅下降!
血糖波動超無感!這種手腳麻、抽筋痛都要當心
簡單來說,神經性疼痛,不僅干擾睡眠、情緒,更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令人擔憂的是,神經病變有時會使患者對溫度與疼痛的感知「鈍化」,所以有些患者連泡湯都變得困難,因為無法正確感覺水溫,一不小心就會灼傷。同時,因為感覺異常,就連手腳破皮、出現傷口也往往沒有察覺,傷口因此延誤處理、反覆感染,最小傷口可能演變成嚴重的組織潰瘍,一旦感染控制不良,終演變為潰瘍、壞死、甚至需要接受截肢手術的案例可不少!
為了避免這樣的惡性循環,陳韋達醫師建議所有糖尿病患者,養成每天睡前檢查手腳的習慣,留意是否有紅腫、傷口、瘀青或破皮等異常情況。
不過,如果根本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呢?事實上,很多人在糖尿病初期其實不會自覺血糖異常,甚至發病前也毫無症狀,根據神經內科醫師觀察,不少病人正是因為出現手腳麻木、抽筋等末梢神經異常感,就醫後才發現血糖早就偏高。
像這樣的狀況,問題就在於「血糖變化」常常沒有明顯感覺,但「神經的改變」卻會率先浮現,這也是為什麼有人謠傳「神經病變下一階段會失明」,雖然二者沒有直接因果關係,但共通危險因子就是糖尿病損害微血管系統,波及四肢末梢神經、以及視網膜等微血管密布的部位!所以,平時自己觀察症狀就很重要了,舉凡麻木感影響到日常行動、反覆抽筋干擾到睡眠時,就應該提高警覺,考慮血糖與神經功能的相關檢查,以利及早診斷與治療,防止病情惡化。
怎樣的抽筋要小心?
單以「抽筋」為例,除了電解質失衡的問題,有些則與腰椎神經壓迫、脊髓病變、神經病變有關,而大家日常中或多或少都有抽筋的經驗,所以常常會覺得並無大礙而不當一回事、過了就好了,我們又該怎麼判斷,突如其來的抽筋是否應該警覺呢?
陳韋達醫師認為,首先可以看抽筋發作的頻率和時間,如果「頻繁發作」或「持續時間過長」,特別是出現在睡眠中甚至延伸到白天,就需要提高警覺,因為這類抽筋未必只是電解質失衡這麼單純,很可能與糖尿病引發的神經病變有關。
另外則是觀察抽筋時伴隨的徵兆,當抽筋合併「麻木、刺痛、活動困難」這類神經性的症狀,就需要釐清是否已有器質性改變的問題,建議儘早檢查,有狀況的話及早治療。
下一頁教你如何利用牙籤測試末梢神經健康
末梢神經健康 自我測試方法1:牙籤測試
如果懷疑自己可能已有糖尿病神經病變的人,在家中可以透過簡單的自我測試來檢查!陳韋達醫師介紹,第一種是「牙籤測試法」,能夠初步檢視末梢神經的敏感度。
- 準備一根乾淨的牙籤。
- 依序在以下三個部位輕刺各三下:腳背、小腿肚、大腿。
- 留意每個部位的刺痛感是否一致。
如果發現腳背的感覺明顯遲鈍(僅約等於大腿或小腿的30%刺痛感),可能代表末梢神經感覺已鈍化。這是常見於糖尿病神經病變初期的表徵,建議儘快就醫檢查確認,以利早期介入治療!
末梢神經健康 自我測試方法2:音叉測試!
除了牙籤測試外,音叉也是一項在醫療上常用的神經感覺檢查工具,陳韋達醫師表示,如果有工具也可以自行操作,觀察末梢循環與神經敏感度是否異常。
- 【音叉測試溫度覺】將冰過的音叉輕放在腳背與大腿等部位,比較是否能同樣清楚感受到冰冷感。若腳背的感覺明顯遲鈍,代表遠端末梢的感覺可能出現異常。
- 【音叉本身的震動】將敲響的音叉依序放置於腳踝與膝蓋上,觀察兩處的震動感是否一致。若腳踝處感覺遲鈍或無震動感,則可能顯示下肢遠端的神經傳導已出現衰退現象。
不過,這些簡易測試不能取代正式的神經學檢查,只能作為自我觀察的參考依據,若出現異常反應,應儘早就醫進一步評估才能確保準確喔!
日常飲食、運動,如何預防改善神經病變?
最後,我們可以如何加強末梢血液循環呢?除了一般有氧運動,醫師特別推薦簡單又有效的「末梢循環運動」,藉由血流在上下半身之間的轉換,促進下肢循環,對於糖尿病引發的末梢神經病變有實際幫助!
- 病人可平躺在床上
- 將雙腳抬高約 30 度
- 維持這個姿勢一段時間(如數分鐘)
- 接著坐起來,讓雙腳自然垂下,反覆進行幾次
飲食方面,則可以透過以下四項原則,有效協助控制病情、並延緩神經病變進程:
- 補充維生素 B12:對改善神經損傷有幫助,特別是素食者應注意補充
- 採取抗發炎與地中海型飲食:多攝取蔬果、全穀、堅果、魚類與橄欖油,減少加工食品與紅肉
- 避免攝取過量精製糖:如含糖飲料、白麵包、甜點等,避免血糖快速上升。應該攝取「酉」字邊的醣類
- 調整飲食順序:建議採「湯 → 肉 → 菜 → 飯」的進食順序,有助於穩定血糖與減少胰島素大量分泌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