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迷思2:市面上的瓶裝水,不是通通有資格叫礦泉水
在台灣,無論你逛的是量販店、超市還是超商,水多半都放在同一個區域,沒有特別細分,而這些賣場裡的瓶裝水,九成以上都是屬於「純水」,而不是礦泉水。純水在台灣法規中的正式名稱是「包裝飲用水」,依〈中華民國國家標準 CNS12852〉法規中的定義,是以讓人類飲用為目的,經過消毒、過濾等處理的水,可以天然存在或添加礦物鹽、二氧化碳、氧氣,但不得含有糖、甜味劑、香料或其他食品添加物。如果你仔細觀察純水的瓶身,會發現瓶身上的品名大多寫著「純水(包裝飲用水)」,國際上則標示為「Bottle Water」、「Drinking Water」或者是「Table Water」。
至於礦泉水,在台灣是以〈中華民國國家標準CNS12700〉來規範,必須來自於地下水源,沒有任何污染(沒有病原體,且各項微生物檢驗符合規範),過程中不能夠透過法規以外的加工處理方法,必須保留其中的礦物質成分與特色。礦泉水的品名大多會標示為「天然礦泉水」,國際上以「Natural Mineral Water」標示。
為了確保「我們喝到的礦泉水安全無虞,而且和其在地底下的原始狀態一致」法規。歐盟對於礦泉水的法律規範非常明確、仔細,如果對這方面的內容感興趣,也可以至歐盟網站參酌這份文件「Directive 2009/54/EC on the exploitation and marketing of natural mineral waters(歐洲議會和理事會第 2009/54/EC指令:天然礦泉水的開採與銷售)」。
天然礦泉水的發現和開挖,就像一段探金之旅。因為大多數的水,都很難在原產地直接裝瓶的條件下,同時達到能安全飲用、礦物質成分穩定的條件。即使找到了一個水源,只要發現微生物含量過高,需要透過過濾、消毒殺菌等「加工處理」,這個水源的水就僅能屬於「純水(包裝飲用水)」,而不是礦泉水了。
迷思3:礦泉水加熱會怎樣?為什麼口感不太一樣?
礦泉水可以加熱使用,也不會因為加熱產生有害物質,但是建議視使用方向而定。原因之一在於礦泉水屬於天然水體,可能含有鈣、鎂離子,它們在常溫狀態下會溶於水、肉眼看不見,但是經過加熱、煮沸後,和水中的碳酸氫根離子結合,就會形成不溶於水的碳酸鈣、碳酸鎂,也就是沉澱物,俗稱「水垢」。雖然只是對健康無害的物理現象,但如果不樂見水垢的產生,可能就要斟酌。
此外,礦泉水加熱後,水中的部分物質也會隨之流失,例如二氧化碳、碳酸氫鹽等,進而改變原本的口感。我們飲用礦泉水,通常會希望喝到它最天然狀態下的風味,但經過加熱後,風味會產生變化,也就破壞了它原本的特色。
迷思4:為何礦泉水瓶身會標示「出現沉澱物屬於自然現象,請安心飲用」?
一般而言,鈣、鎂含量高的水,比較容易出現沉澱物。水中的礦物質總含量(TDS)達到300~400mg/L左右的礦泉水,可能就看得出沉澱物了,例如Evian依雲天然礦泉水,因為礦物質含量達到每公升300毫克以上,所以廠商會在瓶身標籤註明「出現沉澱物屬於自然現象,請安心飲用」。這些沉澱物是礦物質的結晶,水的TDS越高,結晶體也會越大,甚至有些礦物質總含量落在每公升2000~3000毫克的水,沉澱物累積成如同小石頭的狀態,並不代表水壞掉了。
要特別注意的是水中的「漂浮物」,也就是所謂的「生物膜」,有時候倒家裡除濕機水箱的水時,水面上是不是會漂浮著一層物質?那就是生物膜,或者杯子沒有洗乾淨時,杯壁上會出現一層滑滑的物質,那也是生物膜。生物膜是衰變的生物細胞,其中還包含了細菌,所以當水中出現生物膜,就代表不適合飲用了。
本文摘自《你喝的水其實很有戲!》/ 夏豪均(品水師)、吳侑諭(台灣首位女性品水師)/台灣廣廈出版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