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的退化性膝關節盛行率約15% 1,每年有2-3萬人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人數年年成長,但仍有不少長輩擔心術後疼痛、可能感染或需要二次手術等問題,其實目前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成功率已達到9成 2,人工關節壽命可達10-12年以上,除了傳統換膝手術,也有機械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等其他不同術式可供選擇,臺中榮民總醫院骨科部關節重建科代理主任曾崇育醫師建議,民眾如有不適應及早向專業醫師諮詢並接受治療,以維護生活品質!
經常感到膝蓋疼痛不舒服嗎?曾崇育醫師表示,「如果膝關節持續不適的狀況發生於50、60歲以上的族群,臨床上最常見的原因通常是退化性關節炎,是膝關節軟骨經年累月使用磨損而造成的疾病,其他常見的狀況還有髕骨(膝蓋骨)外翻,或是運動傷害、外傷造成的創傷性關節炎等」。
面對銀髮族很常見的膝關節疾病,保守治療無效恐需根據醫師建議考慮動手術
經常感到膝蓋疼痛不舒服嗎?曾崇育醫師表示,「如果膝關節持續不適的狀況發生於50、60歲以上的族群,臨床上最常見的原因通常是退化性關節炎,是膝關節軟骨經年累月使用磨損而造成的疾病,其他常見的狀況還有髕骨(膝蓋骨)外翻,或是運動傷害、外傷造成的創傷性關節炎等」。
「退化性關節炎一般會先進行保守治療,例如復健、減輕體重、適度休息,消炎止痛的藥物治療,玻尿酸、PRP、幹細胞等注射治療等,都可以幫助患者緩解不適」,曾崇育醫師說明,「若保守治療的效果有限,退化性關節炎的不舒服也已經影響到患者的生活品質,這時就會建議動手術」。
曾崇育醫師提到,「台灣每年約有兩三萬人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傳統手術仰賴醫師經驗和技術,通常也都有良好成果,只是術後疼痛等狀況仍會影響部分民眾開刀意願,台灣近年引進機械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透過術前規畫、術中精準操作,有助於減少術後立即性的疼痛及恢復時間」。

傳統膝關節置換手術、機械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具體來說有什麼不同?曾崇育醫師解釋,「所謂的膝關節置換術就是將退化磨損的骨頭套上類似在牙齒加上牙套一樣的金屬套,並配上耐磨的墊片,組合成新的膝關節。
傳統方式依賴在骨頭中鑽孔插入定位樁,根據視覺與經驗進行定位與切割。這種方式雖然已可達到不錯成果,但作為外科醫師,我們始終追求更高的準確度、更微創的傷口、更低的減痛以促進更快的復原,以及人工關節能否更耐用? 」
「在機械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中,我們會裝上兩組定位器、可以把它想像成手機與基地台的關係、並在術中註冊後電腦能夠精準的描繪出3D個人的解剖結構,並計算出適合的尺寸及角度、位置,手術中利用機械手臂的輔助,讓骨骼的切割一次到位,對軟組織造成的損傷較少,由於不需侵入骨髓腔,因此可以促進減少出血及術後疼痛,從而促進提高關節置換的安全性,進而幫助縮短術後恢復花費的時間」。
機械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最大的特色在於精準性、個人化、幫助提高安全性和術後效果的穩定性,通常比較適合對術後功能要求高或存在特殊骨骼結構的患者。澳洲的關節登記錄也有研究表明,膝關節再置換比例可顯著下降1/3,更好的擺放位置和關節穩定性可能帶來更長久的使用壽命和功能改善。
「每個人站立時的膝關節的角度不同,例如有些人是5度、3度、2度偏差,光靠肉眼是無法精準判斷的,但機器手臂可以即時計算並量化,進行個人化、客製化的手術規劃。我可以即時在螢幕上查看骨頭與組織的相對情況、需要移除的磨損骨量、軟組織的鬆緊度等,這些是傳統手術無法量化的資訊。當然不論傳統手術,還是機械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手術過程中主導者始終還是醫師本人。
在醫學上的這種演變某種程度上好比我人生的第一輛車是手排車,沒有動力方向盤。後來開上有動力方向盤、變速自動的車子,適應起來非常自然、還多了導航等其他的輔助功能,但駕駛者還是主導著駕駛過程。這項技術提供了以往無法掌握的資訊,因此讓我把膝關節置換手術推進到全新的層次,幫助我們在未來數十年持續優化病人的手術成果。對於關節置換手術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手術品質,這樣才能讓病人的膝蓋更加長久耐用,而不必總擔心再次手術。
這就是機器手臂輔助手術的感覺—透過先進的技術讓手術變得更輕鬆、更精準、更安全,但不是取代你做手術。」
傳統膝關節置換手術、機械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特色
資料來源:曾崇育醫師
「並非所有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手術,都一定要使用或適合使用機械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曾崇育醫師認為,「如果患者大腿骨已經有鋼釘等植入物,骨質比較脆弱,或是希望盡量減少術後疼痛、縮短恢復時間,再加上經濟狀況及保險項目可以負擔,再考慮是否要選擇機械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
曾崇育醫師就曾收治一名案例,「這名70幾歲的退化性膝關節病人,20年前因股骨遠端及脛骨近端都曾骨折植入傳統鋼板,膝蓋彎曲活動度只能達70度,過去沒有適合的手術方式,其因創傷性導致膝關節退化及下肢變形彎曲及活動受限,近幾年達到膝關節置換的嚴重程度,20年後他主動來到診間,希望藉由機械手臂的輔助,在保留鋼版的狀況下讓膝關節『重獲新生』,也確實在做好萬全的準備及規畫後,手術讓他相當滿意」。曾崇育醫師也提醒,「由於醫療資訊傳播發達,再加上做過換膝手術的病人之間會口耳相傳,由病人主動提出要選擇手術方式的狀況並不少見,但仍需要經過主治醫師的專業評估才能決定」。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名案例,是一位體重70幾公斤的先生。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疼痛不適症狀,已經嚴重地影響到他的生活品質,因此他希望兩隻腳可以同時做換膝手術,經過一番評估及討論,他選擇了『機械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結果讓我嚇一跳!」曾崇育醫師分享,「他出院後回診拆線時,就可以不拿拐杖走得很好了,而且在後續的聯絡中,他還告訴我,因為關節不痛了,他終於能夠開始運動,不僅一口氣瘦了10公斤,身材變得苗條許多,體能也進步了,他非常開心,這也是我身為醫師最欣慰的一刻!對於膝關節置換手術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手術品質,技術和經驗對於手術品質都很關鍵。高品質的手術能讓病人的人工關節更耐用、不再總擔心後續問題,也是我們醫師致力與時俱進、追求更佳醫療品質的承諾。」
注:本文僅作衛教科普用途,相關信息不應作為診療依據。因病患病症差異,具體解決方案及療效請向正規醫療機構及醫療衛生專業人員諮詢。
參考資料:
1 https://www.cch.org.tw/edm_3.aspx?Id=512
2 https://www.mohw.gov.tw/cp-3159-23964-1.html
曾崇育醫師提到,「台灣每年約有兩三萬人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傳統手術仰賴醫師經驗和技術,通常也都有良好成果,只是術後疼痛等狀況仍會影響部分民眾開刀意願,台灣近年引進機械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透過術前規畫、術中精準操作,有助於減少術後立即性的疼痛及恢復時間」。

傳統膝關節置換手術VS機械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諸多不同
傳統膝關節置換手術、機械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具體來說有什麼不同?曾崇育醫師解釋,「所謂的膝關節置換術就是將退化磨損的骨頭套上類似在牙齒加上牙套一樣的金屬套,並配上耐磨的墊片,組合成新的膝關節。
傳統方式依賴在骨頭中鑽孔插入定位樁,根據視覺與經驗進行定位與切割。這種方式雖然已可達到不錯成果,但作為外科醫師,我們始終追求更高的準確度、更微創的傷口、更低的減痛以促進更快的復原,以及人工關節能否更耐用? 」
「在機械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中,我們會裝上兩組定位器、可以把它想像成手機與基地台的關係、並在術中註冊後電腦能夠精準的描繪出3D個人的解剖結構,並計算出適合的尺寸及角度、位置,手術中利用機械手臂的輔助,讓骨骼的切割一次到位,對軟組織造成的損傷較少,由於不需侵入骨髓腔,因此可以促進減少出血及術後疼痛,從而促進提高關節置換的安全性,進而幫助縮短術後恢復花費的時間」。
機械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最大的特色在於精準性、個人化、幫助提高安全性和術後效果的穩定性,通常比較適合對術後功能要求高或存在特殊骨骼結構的患者。澳洲的關節登記錄也有研究表明,膝關節再置換比例可顯著下降1/3,更好的擺放位置和關節穩定性可能帶來更長久的使用壽命和功能改善。
「每個人站立時的膝關節的角度不同,例如有些人是5度、3度、2度偏差,光靠肉眼是無法精準判斷的,但機器手臂可以即時計算並量化,進行個人化、客製化的手術規劃。我可以即時在螢幕上查看骨頭與組織的相對情況、需要移除的磨損骨量、軟組織的鬆緊度等,這些是傳統手術無法量化的資訊。當然不論傳統手術,還是機械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手術過程中主導者始終還是醫師本人。
在醫學上的這種演變某種程度上好比我人生的第一輛車是手排車,沒有動力方向盤。後來開上有動力方向盤、變速自動的車子,適應起來非常自然、還多了導航等其他的輔助功能,但駕駛者還是主導著駕駛過程。這項技術提供了以往無法掌握的資訊,因此讓我把膝關節置換手術推進到全新的層次,幫助我們在未來數十年持續優化病人的手術成果。對於關節置換手術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手術品質,這樣才能讓病人的膝蓋更加長久耐用,而不必總擔心再次手術。
這就是機器手臂輔助手術的感覺—透過先進的技術讓手術變得更輕鬆、更精準、更安全,但不是取代你做手術。」
傳統膝關節置換手術、機械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特色
機械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 | 傳統膝關節置換手術 | |
術前規畫 | 需要拍2張X光片,建構客制化的下肢的3D骨骼模型 | 無3D骨骼模型輔助 |
手術過程 | 利用機械手臂搭配光學定位,依照規畫將骨骼精準切割成適合形狀,再置入人工關節 | 讓膝關節完整暴露出來,在大腿骨的骨髓腔內插入定位樁,測量角度之後,仰賴醫師的經驗和技術將骨骼切割成適合形狀,再置入人工關節 |
軟組織 | 切割一次到位,對周圍軟組織造成的損傷較少 | 可能需要反覆調整切割,如果反復切割容易傷及周圍的軟組織 |
術後疼痛 | 較輕微(有可能視個人忍受疼痛的程度而感受不同) | 較疼痛(有可能視個人忍受疼痛的程度而感受不同) |
預後結果 | 通常術後1天可下床站立,第2-3天可輔助行走,第3-4天出院,第10-14天左右可以無輔助行走 | 通常住院5-7天,術後1-3個月需要使用助行器,幫助減少疼痛、保重心穩定避免跌倒 |
手術費用 | 相對較高 | 相對較低 |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術式?醫師這樣建議
「並非所有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手術,都一定要使用或適合使用機械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曾崇育醫師認為,「如果患者大腿骨已經有鋼釘等植入物,骨質比較脆弱,或是希望盡量減少術後疼痛、縮短恢復時間,再加上經濟狀況及保險項目可以負擔,再考慮是否要選擇機械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
曾崇育醫師就曾收治一名案例,「這名70幾歲的退化性膝關節病人,20年前因股骨遠端及脛骨近端都曾骨折植入傳統鋼板,膝蓋彎曲活動度只能達70度,過去沒有適合的手術方式,其因創傷性導致膝關節退化及下肢變形彎曲及活動受限,近幾年達到膝關節置換的嚴重程度,20年後他主動來到診間,希望藉由機械手臂的輔助,在保留鋼版的狀況下讓膝關節『重獲新生』,也確實在做好萬全的準備及規畫後,手術讓他相當滿意」。曾崇育醫師也提醒,「由於醫療資訊傳播發達,再加上做過換膝手術的病人之間會口耳相傳,由病人主動提出要選擇手術方式的狀況並不少見,但仍需要經過主治醫師的專業評估才能決定」。

適時根據醫師建議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他重拾生活品質、找回健康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名案例,是一位體重70幾公斤的先生。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疼痛不適症狀,已經嚴重地影響到他的生活品質,因此他希望兩隻腳可以同時做換膝手術,經過一番評估及討論,他選擇了『機械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結果讓我嚇一跳!」曾崇育醫師分享,「他出院後回診拆線時,就可以不拿拐杖走得很好了,而且在後續的聯絡中,他還告訴我,因為關節不痛了,他終於能夠開始運動,不僅一口氣瘦了10公斤,身材變得苗條許多,體能也進步了,他非常開心,這也是我身為醫師最欣慰的一刻!對於膝關節置換手術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手術品質,技術和經驗對於手術品質都很關鍵。高品質的手術能讓病人的人工關節更耐用、不再總擔心後續問題,也是我們醫師致力與時俱進、追求更佳醫療品質的承諾。」
注:本文僅作衛教科普用途,相關信息不應作為診療依據。因病患病症差異,具體解決方案及療效請向正規醫療機構及醫療衛生專業人員諮詢。
參考資料:
1 https://www.cch.org.tw/edm_3.aspx?Id=512
2 https://www.mohw.gov.tw/cp-3159-23964-1.html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