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
熱門關鍵字:

14次產檢項目總整理!喝糖水不是最大魔王,千位媽咪票選最怕產檢項目前5名!

嬰兒與母親
2022-09-05 07:30:00
110,596
收藏
分享

問題:在產檢中,孕媽咪最怕的產檢項目?


產檢項目 百分比
羊膜穿刺 54.9%
妊娠糖尿病 48%
唐氏症篩檢 20.1%
單基因遺傳病檢測(SMA、X脆折等) 12.4%
乙型鏈球菌篩檢 11.9%
高層次超音波 11.4%
NIPT(又稱NIFTY、NIPS) 10.6%
其他 2.3%

公費產檢從10次提升至14次!護理師帶你走一次產檢流程
透過每次的產檢,孕媽咪能隨時掌握胎兒的狀況,原本只有10次的公費產檢,去年(2021年)增加至14次,其中也增加檢查項目,讓媽媽有機會提早了解胎兒可能存在的狀況,提前預防或治療。至於增加了哪些細項?例行性檢查又包含哪些呢?

新增4次公費產檢,內容包含這些
悠之家產後護理之家執行長黃資裡表示,將近280天的孕期,本就存在很多的不確定性,如今國健署提高了產檢次數,能讓媽媽對於胎兒的健康更加放心,她也提到,今年(2022年)1月1日起,針對妊娠40週後還沒分娩的孕婦,可以再申請第15次產檢,以隨時做好生產準備。

1. 新增4次健保給付產檢
在原本的公費產檢中,懷孕初期(0~17週)給付2次、中期(17~29週)給付2次、後期(29週後)則給付6次,總計10次。而後新增的次數,分別落在懷孕8、24、30、37週。

2. 新增2次超音波檢查
約在懷孕20週左右,健保給付一次超音波檢查,主要在於確認胎數、胎兒大小、心跳、胎盤位置,以及羊水量,而後來新增的2次檢查,分別在懷孕第8~16週和第32週後,黃資裡護理師補充,約在懷孕第8週的超音波檢查,醫師能確定胎兒是否有心跳、著床位置是否正確,以及推算預產期,如果沒有大礙,醫師就會在這階段發放媽媽手冊。

3. 增加1次妊娠糖尿病篩檢
若是患有妊娠糖尿病,恐會造成胎兒過大、出生後低血糖,也會提升孕媽咪出現高血壓、子癇前症的風險,因此國健署約在孕期第24~28週,全面補助妊娠糖尿病篩檢,透過口服葡萄糖水及抽血追蹤血糖變化,以降低母嬰的危險。

4. 增加1次貧血檢驗
同樣是在懷孕第24~28週這階段,補助孕媽咪進行貧血檢驗,由於在懷孕過程中,母體本身的血液,需要透過胎盤傳輸給胎兒使用,即早發現貧血問題,孕婦才能及時補充富含鐵質的飲食或營養品,改善症狀。

為了降低孕媽咪產檢負擔,有薪產檢假和陪產檢假,從5天增加至7天,黃資裡護理師表示,「陪產檢假的增加,讓另一半更有參與感,對於未來的親子關係也能更加分!」

14次產檢項目總整理



次數   產檢時程檢查項目建議自費項目
第一次 第8週例行性檢查項目(病史詢問、身體檢查、實驗室檢查)第一次超音波檢查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基因篩檢
.X染色體脆折症篩檢
.子癇前症篩檢(14週前)
.第一孕期唐氏症篩檢+胎兒頸部透明帶檢查(11~13+6週).NIFTY(10週以上)
第二次第12週確認有心跳後,進行問診、身體檢查、抽血常規、尿液常規.例行性檢查 
第三次第16週例行性檢查 早產防治衛教指導第二孕期唐氏症篩檢
.羊膜穿刺檢查
.羊水基因晶片檢查
第四次第20週例行性檢查
第二次超音波檢查
早產防治衛教指導 
高層次超音波(採預約制)
第五次第24週例行性檢查
.實驗室檢驗:血液常規
.妊娠糖尿病篩檢
 
第六次第28週  例行性檢查 
第七次第30週例行性檢查 
第八次第32週.例行性檢查
.抽血進行梅毒檢查
.第三次超音波檢查
(如具感染愛滋病毒風險者,建議加做一次愛滋病檢查)
 
第九次第34週  例行性檢查 
第十次第36週.例行性檢查
.補助乙型鏈球菌篩檢
 
第十一次第37週  例行性檢查 
第十二次第38週  例行性檢查 
第十三次第39週  例行性檢查 
第十四次第40週  例行性檢查 

別小看例行性檢查!有助追蹤母嬰健康



順利領到媽媽手冊後,孕媽咪準備開始一連串的產前檢查,除了上述提及的項目之外,每次產檢,醫師都會進行例行性檢查,包含醫師問診、量血壓、量體重、尿液檢查,以及母乳衛教等。黃資裡護理師提到,「這些檢查看似簡單,其中可能潛在某些疾病。」

黃資裡護理師表示,像是尿液中如驗出尿糖,可能是妊娠糖尿病的前兆;體重增加太多,也要懷疑是否因嚴重水腫所致,倘若又合併尿蛋白、高血壓,醫師就會判定為子癇前症的高危險群。另外,她也提到,懷孕後期補助的「乙型鏈球菌檢查」,驗出陽性的孕婦,可在產前施打預防性抗生素,大幅降低胎兒因產道感染肺炎的風險。

除了公費產檢外,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自費產檢的項目種類也越來越多元,黃資裡護理師表示,近年來,國人平均生育年齡高於30歲,加上孩子生得不多,對胎兒的健康更為重視,像是非侵入性的自費檢查建議要做,如唐氏症篩檢;34歲以上,或患有某些適應症的孕婦,羊膜穿刺也是建議進行的項目,「只要經濟許可,多做一項檢查,對於胎兒的健康就能多一份保障。」

施俊宇醫師
  • 現任/基隆王立文婦產科主治醫師
  • 經歷/臺北榮民總醫院婦產部專科醫師.耕莘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國防醫學院醫學系臨床教師.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專科醫師

黃資裡護理師
  • 現任/悠之家產後護理之家執行長
  • 經歷/樂寶兒婦幼護理主任.新北市助產師公會理事長.中華民國助產全國聯合會理事.台灣助產學會監事.台灣母乳學會理事

本文授權自《嬰兒與母親》,完整內容請見原文。【嬰兒與母親 寶貝健康】

作者簡介:嬰兒與母親,提供完整婦幼保健觀念,孕育健康、優秀的下一代。 針對孕婦、嬰兒保健常識、生產、產後、夫妻生活等,各種您所關心的主題,每一期都會作深入的探討,並邀請最具權威的婦產科、小兒科醫師、學前教育專家,以及家政、保育、心理、教育之學者親筆撰寫文章,提供最實用、最完整的知識與最新資訊。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收藏
分享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