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25年的世壯運競技場上,我們可以從各選手精彩的表現看出:年齡不是侷限,而是另一種實力的證明,來自田徑場的運動好手林冠宇與參與激流標杆的輕艇國手依勇達多,是參與世界壯年運動會的兩位代表選手,透過他們實用的分享,來看看營養與訓練間的這門學問。


蛋白質是訓練與修復的核心營養
日常飲食不僅是身體的燃料,更是強化與恢復的工具,對世壯運選手與平常熱衷運動的民眾來說,蛋白質的補充首當其衝,是維持肌肉量與基礎代謝的核心營養素,有助於提升訓練效率,縮短恢復時間,林冠宇提出自己補充蛋白質的方式:「我通常是用體重乘以2來估算,每天抓個大方向,假設我現在70公斤,會告訴自己至少一天蛋白質要超過120克以上。」他在進行如深蹲、硬舉等重量訓練時,也會加強蛋白質的補充,無論是早餐的蛋餅、餐盒裡的肉類、茶葉蛋,都是他常見的蛋白質攝取來源,若當日攝取量不足,會以乳清蛋白來補充。
而依勇達多也同樣重視蛋白質,他一天可以吃很多顆蛋,認為蛋是容易取得,又能有飽足感的好物,也會透過碗豆蛋白粉來補充蛋白質,無論從事何種運動,蛋白質都對維持身體機能起了一定的作用,他也指出:「其實長頭髮、長指甲、修復傷口都需要蛋白質,蛋白質都算是我們修補身體最重要的原料。」
碳水化合物是運動員直接有效的能量來源,在高強度或長時間的比賽中,是維持表現的關鍵,對於世壯運選手而言,隨著年齡增長,身體的代謝與恢復能力會有所改變,更需要精準調配碳水攝取,以確保有足夠能量應付訓練與比賽,避免不必要的負擔。

▲依勇達多認為蛋白質是修補身體的關鍵,從長頭髮到傷口癒合都離不開它!
依勇達多認為碳水化合物對比賽表現是很重要的,會根據比賽的狀態來調整碳水量,因此他表示:「賽前會多吃地瓜這樣優質的碳水化合物,如果當天要比兩場比賽,中間可能就吃香蕉、喝能量飲來補充能量,但不會吃便當,怕不好消化。」他認為賽後其實對吃可以寬鬆一點,吃自己想吃的,讓心情快樂。由於林冠宇本身很愛吃飯,但碳水量太多也容易拖累賽事的表現,因此他會刻意限制自己每日碳水的攝取,大約控制在110至120克之間。
除了蛋白質與碳水,兩位選手也都注重其他營養素的補充,林冠宇認為在從事長時間的田徑訓練時,微量元素的消耗會比較大,一旦缺乏,會感覺疲憊、煩躁,睡眠品質也變差,因此他會去補充維他命C、鎂錠,補足身體需要的能量,狀態就會轉好,也會透過吃菠菜的方式補充鐵質,盡量不讓自己在耗損的虛弱狀態太久。
比較特別的是,依勇達多會定期補充肌酸來提升訓練強度與耐力,他規劃的方式是採取週期性使用,比如說一個禮拜不吃、下週吃一次,再下一週吃兩次,讓身體匱乏再補充,感覺整個人比較有精神,也不會那麼容易累;時常運動的人,對體感會更加敏銳,可透過多加觀察身體的反應,視情況來調整身體的所需。
而在飲食調控方面,兩位選手都不約而同的表示飲食要有紀律,但不需要太過嚴苛的觀點,林冠宇坦言:「我知道有些選手連飲料都不喝,但我沒辦法,炸物可以不吃,但手搖飲偶爾還是會喝,微糖或無糖就好,有比賽就控制一下,但平常還是要吃得快樂一點,不要太拘謹。」而依勇達多也說:「所有的極端最後都要去思考,後果會不會反撲,吃東西就是要抓平衡,不然會活得很痛苦。」這樣的心態,是長期從事運動競技的選手,在經歷過激烈訓練與比賽壓力後,身體力行所領悟出來的智慧。

▲控碳不斷飯!林冠宇精準抓住賽場節奏(圖片出處:新北體育局)
對於世壯運的選手來說,多半會明顯感受到體力不如年少時,林冠宇坦言:「現在的恢復力比年輕時差很多,以前受傷幾天就好了,現在可能要花三倍的時間。」因此教練也常提醒他,世壯運期間要睡飽,睡到體力充足,睡眠甚至可以補足訓練不足。依勇達多也有類似體悟,他認為:「身體會隨年齡改變,基礎代謝率會下降,這時候就要更體察自己的身體。」他曾在大學時因減重而導致無力,如今他更願意選擇吃飽、保持能量,再去提升訓練強度,不用節食來追求體態,對他來說是更健康的體重調整方式。
我們近期看到許多世壯運選手展現出色的表現,但背後的日常營養與飲食策略值得關注,以兩位選手來說,他們的飲食看似簡單,卻建立在高度自律與細緻觀察之上,從身體的反應出發,調整飲食與作息,而非盲目追求某些數值或追隨流行,從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到各類補充營養素,從飲食紀律到心理平衡,這些看似瑣碎的日常,是支撐選手們穩定進步、持續突破的關鍵。
而依勇達多也同樣重視蛋白質,他一天可以吃很多顆蛋,認為蛋是容易取得,又能有飽足感的好物,也會透過碗豆蛋白粉來補充蛋白質,無論從事何種運動,蛋白質都對維持身體機能起了一定的作用,他也指出:「其實長頭髮、長指甲、修復傷口都需要蛋白質,蛋白質都算是我們修補身體最重要的原料。」
碳水化合物宛如依賴與取捨的能量調控
碳水化合物是運動員直接有效的能量來源,在高強度或長時間的比賽中,是維持表現的關鍵,對於世壯運選手而言,隨著年齡增長,身體的代謝與恢復能力會有所改變,更需要精準調配碳水攝取,以確保有足夠能量應付訓練與比賽,避免不必要的負擔。

▲依勇達多認為蛋白質是修補身體的關鍵,從長頭髮到傷口癒合都離不開它!
依勇達多認為碳水化合物對比賽表現是很重要的,會根據比賽的狀態來調整碳水量,因此他表示:「賽前會多吃地瓜這樣優質的碳水化合物,如果當天要比兩場比賽,中間可能就吃香蕉、喝能量飲來補充能量,但不會吃便當,怕不好消化。」他認為賽後其實對吃可以寬鬆一點,吃自己想吃的,讓心情快樂。由於林冠宇本身很愛吃飯,但碳水量太多也容易拖累賽事的表現,因此他會刻意限制自己每日碳水的攝取,大約控制在110至120克之間。
從營養品補充能量的經驗法則
除了蛋白質與碳水,兩位選手也都注重其他營養素的補充,林冠宇認為在從事長時間的田徑訓練時,微量元素的消耗會比較大,一旦缺乏,會感覺疲憊、煩躁,睡眠品質也變差,因此他會去補充維他命C、鎂錠,補足身體需要的能量,狀態就會轉好,也會透過吃菠菜的方式補充鐵質,盡量不讓自己在耗損的虛弱狀態太久。
比較特別的是,依勇達多會定期補充肌酸來提升訓練強度與耐力,他規劃的方式是採取週期性使用,比如說一個禮拜不吃、下週吃一次,再下一週吃兩次,讓身體匱乏再補充,感覺整個人比較有精神,也不會那麼容易累;時常運動的人,對體感會更加敏銳,可透過多加觀察身體的反應,視情況來調整身體的所需。
飲食調控的平衡之間
而在飲食調控方面,兩位選手都不約而同的表示飲食要有紀律,但不需要太過嚴苛的觀點,林冠宇坦言:「我知道有些選手連飲料都不喝,但我沒辦法,炸物可以不吃,但手搖飲偶爾還是會喝,微糖或無糖就好,有比賽就控制一下,但平常還是要吃得快樂一點,不要太拘謹。」而依勇達多也說:「所有的極端最後都要去思考,後果會不會反撲,吃東西就是要抓平衡,不然會活得很痛苦。」這樣的心態,是長期從事運動競技的選手,在經歷過激烈訓練與比賽壓力後,身體力行所領悟出來的智慧。

▲控碳不斷飯!林冠宇精準抓住賽場節奏(圖片出處:新北體育局)
壯世代的訓練智慧,來自於營養與身體反應的對話
對於世壯運的選手來說,多半會明顯感受到體力不如年少時,林冠宇坦言:「現在的恢復力比年輕時差很多,以前受傷幾天就好了,現在可能要花三倍的時間。」因此教練也常提醒他,世壯運期間要睡飽,睡到體力充足,睡眠甚至可以補足訓練不足。依勇達多也有類似體悟,他認為:「身體會隨年齡改變,基礎代謝率會下降,這時候就要更體察自己的身體。」他曾在大學時因減重而導致無力,如今他更願意選擇吃飽、保持能量,再去提升訓練強度,不用節食來追求體態,對他來說是更健康的體重調整方式。
我們近期看到許多世壯運選手展現出色的表現,但背後的日常營養與飲食策略值得關注,以兩位選手來說,他們的飲食看似簡單,卻建立在高度自律與細緻觀察之上,從身體的反應出發,調整飲食與作息,而非盲目追求某些數值或追隨流行,從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到各類補充營養素,從飲食紀律到心理平衡,這些看似瑣碎的日常,是支撐選手們穩定進步、持續突破的關鍵。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