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
熱門關鍵字:

起床後30分鐘決定血管壽命!別讓4種晨間習慣害了你,醫教這招醒腦護心

新聞中心傅鴻儒
2025-08-25 12:00:00
29
收藏
分享

你醒來後第一件事是先衝廁所、刷牙洗臉、喝杯「救命水」、還是直接開始找早餐吃?早晨剛起床的30分鐘,被認為是「影響血管健康的關鍵時段」,有些看似健康的小動作,其實隱藏大學問,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就提醒,錯誤的早晨習慣,可能讓中風、心肌梗塞、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風險飆升!
 

NG習慣1:起床先喝水,但喝的是蜂蜜水或鹽水


一覺醒來,補水就像給血管灌下救命藥。黃軒醫師解釋,經過一整晚沒喝水,血液會變得濃稠,這時若能慢慢小口啜飲300毫升溫開水,不僅能調節血壓、降低心率,還能減少體位性低血壓與血栓風險。特別是夏天夜裡狂流汗,水分大量流失時,更容易被心肌梗塞突襲,要多加小心水分的平衡。 

不過,千萬別誤把「蜂蜜水」或「淡鹽水」當成升級版健康水,因為比起白開水可說是多了糖分和鹽分的負擔。營養師宋明樺就曾提醒,蜂蜜含大量葡萄糖與果糖,空腹猛灌一杯,血糖容易直線衝高,也可能引發腹瀉。至於淡鹽水,會增加鈉負擔,對高血壓與心血管患者來說簡直是雪上加霜。結論是早上的第一杯水,還是「單純的溫開水」最保險!
 

NG習慣2:早起排便代謝,卻習慣在廁所滑手機


起床後腸道蠕動最活躍,是身體天然的排便指令,此時也是排便的黃金時段。黃軒醫師表示,早上上廁所的時間應專注、並控制在10分鐘內,可降低痔瘡與肛門靜脈壓力。盡量不要一邊滑手機,一邊蹲馬桶,不僅延長時間,還會造成下半身血流停滯,增加血管負擔。

更糟的是,家醫科醫師方姿喬也曾警告,廁所滑手機等於拿著「隱形細菌炸彈」。因為病毒、細菌可能附著在手指、轉移到手機,最後一路被帶回家中各個角落,腸胃炎風險大增。再加上昏暗燈光、長時間低頭,還可能導致乾眼症、頸椎退化、筋膜發炎。別小看這個習慣,健康帳單可能付不完!
 

NG習慣3:習慣不吃早餐減肥,反而提高血管風險


以為不吃早餐能減少熱量攝取,幫助減肥,讓身體更健康?沒想到一篇2023來自西班牙的研究顯示恰好相反,研究指出,早餐若能在早上8點前完成、晚餐在晚上8點前結束,心血管疾病風險最低。日本一篇公共衛生世代研究也追蹤8萬多人,發現每週吃早餐少於2次的人,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14%、中風風險增加18%,其中腦出血風險更高達36%。

也就是說,規律吃早餐,或許對血管健康來說更加分,不過重點不只在「有沒有吃」,因為早餐「怎麼吃」更是關鍵。李婉萍營養師提醒,如果經常白吐司配奶茶、香腸火腿熱狗,雖然快速方便,卻是高油高糖高鈉以及添加物,簡直是血糖飆升與血管傷害的「隱形兇手」!更優質的「護血管早餐」建議均衡飲食為原則,包含適量全榖雜糧類、蛋白質食材(豆魚蛋肉)、原型蔬果,飲品的部分搭配鮮奶、無糖豆漿或黑咖啡,補充營養同時穩定血糖,幫血管撐起保護傘!
 

NG習慣4:馬上掀開棉被跳下床,沒給身體緩衝


卡通動畫中的人物「聽到鬧鐘就馬上彈起來」看起來很有精神,但現實狀況下,猛然起身容易造成血壓驟降,導致頭暈、跌倒,甚至增加中風風險。如果前一晚睡前有服用血壓藥、安眠藥等藥物,也可能有影響。

黃軒醫師表示,通常剛睡醒時人體交感神經尚未完全啟動,血液多集中在下半身,腦部暫時缺乏足夠血流。如果突然站起,就可能產生暈眩,嚴重甚至導致跌倒受傷。更好的方式是起床時先給身體一些「暖機時間」,比如先在床上躺30秒,再坐起30秒,接著在床邊坐30秒,最後才緩慢下床,這個「90秒緩衝法」能讓血壓與循環逐步調整,能有效避免意外、預防跌倒受傷。
 

參考資料:
  1. 【早起好習慣 VS 壞習慣】- 小習慣 × 大健康
  2.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夏天補水分 保護心血管
  3.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
  4. Association of Breakfast Intake With Incident Stroke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 Stroke
  5. 李婉萍營養師 - 你每天吃的早餐 真的健康嗎?... | Facebook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收藏
分享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