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世界壯年運動會熱血登場,來自全球的中壯年運動員齊聚一堂,展現歲月歷練後的堅韌與爆發力,台灣的田徑選手林冠宇雖已步入壯年,依然堅持時常訓練,挑戰身體極限,年輕時曾因衝刺過度導致肌肉拉傷的他,更深知恢復與節奏管理的重要,本文將根據他身為田徑好手多年的經驗,從調整課表、聆聽身體、到營養補給與家庭生活平衡的面向,為大家上一堂實用的運動養護需知。
林冠宇的職業是警察,他將參加各類訓練與田徑賽事當成一種樂此不疲的興趣在經營,因此他其實也與許多參加世壯運的民眾一樣,要兼顧事業與家庭,他在長期進行重訓與高強度課表的過程中,學會了最重要的一門課:聆聽身體的聲音比拚到底更重要。因此每當他起床時感覺到身體某處特別緊繃、膝蓋後側或大腿不對勁,只要有一絲一毫的異樣,他就會立即調整當天課表,不強迫自己完成原訂訓練,假如發現大重量的訓練狀態一直跟不上去,或是一坐起來就發現不舒服,就代表身體可能受傷,可能要減緩訓練或停止訓練。
聆聽身體的聲音,時刻進行膝蓋與筋骨健康的自我檢測
林冠宇的職業是警察,他將參加各類訓練與田徑賽事當成一種樂此不疲的興趣在經營,因此他其實也與許多參加世壯運的民眾一樣,要兼顧事業與家庭,他在長期進行重訓與高強度課表的過程中,學會了最重要的一門課:聆聽身體的聲音比拚到底更重要。因此每當他起床時感覺到身體某處特別緊繃、膝蓋後側或大腿不對勁,只要有一絲一毫的異樣,他就會立即調整當天課表,不強迫自己完成原訂訓練,假如發現大重量的訓練狀態一直跟不上去,或是一坐起來就發現不舒服,就代表身體可能受傷,可能要減緩訓練或停止訓練。
對於常參加賽事的選手來說,身體難免會有一些舊傷,像林冠宇坦言自己的舊傷就在膝蓋後側、大腿肌肉、再加上脊椎滑脫的問題,因此他會格外關注這個部分,而「最大重量挑戰」也是一種身體狀態的指標,林冠宇通常會設定一個月一次的重量挑戰,再慢慢加重量上去,假設前個月可以達成的重量,這個月卻做不到,就代表身體狀態有異,需重新檢視自己的訓練狀態與日常作息等。
在運動這條路上,過度拚搏容易造成長期的訓練停滯,而運動前的訓練也很重要,因此林冠宇也遵守以下原則來避免運動傷害,像是重訓只出9~9.5成力,保留餘裕,一個人做挑戰時不挑戰極限重量,任何動作只要有拉傷的可能就立即停止;而在他日常也會進行滾筒放鬆、按摩、泡溫泉來進行身體的養護,假如當天要進行重訓,就會緩慢的小跑步5至10分鐘,等身體熱開之後,就會用滾筒做一些腿部的輔助,確定筋骨都放鬆了,才開始進行重訓項目;此外林冠宇也認為,在35歲之後,身體更要著重恢復力,因此重視睡眠的調整,比賽前會給予身體足夠的休息週期,並在賽事前幾天進行緊密的調適。

▲林冠宇著重聆聽身體的聲音並調整自己以達到最佳狀態(圖片出處:新北市體育局)
對於剛開始跑步或年紀較長的朋友,是否有姿勢錯誤,需要調整的問題?林冠宇則根據自身經驗,認為不用刻意去模仿別人的跑姿,一開始找到自己跑步比較舒服的姿勢即可,然後選一雙好鞋,盡量選擇符合個人腳型與習慣的,跑一陣子發現身體不適就應該放慢腳步,多聆聽自己身體的聲音,在訓練期的時候不要硬撐,量力而為才是王道,等自我訓練到一個量時,想突破到下一個階段再去找教練,就可以慢慢練習、調適成專業的跑者姿勢。
林冠宇長期維持運動習慣,過去參加馬拉松時較少有嚴重傷痛,但轉戰中短距離後,情況開始不同,特別是面對400、200甚至100公尺這類高強度的衝刺項目,肌肉所承受的爆發力與瞬間拉扯遠超過長跑的持續疲勞,因此更容易造成傷害,林冠宇說明:「長跑的痛是慢慢累積出來的,但中短程的痛常是一瞬間的拉扯,恢復與評估都要更加細膩。」此次他參加世壯運的賽事,原先計畫報名400、800與1500公尺三項,但在教練建議下最終放棄400公尺,主因是當天跑完400公尺後無法恢復到足以應付1500公尺的節奏,反而會提高受傷風險。
為了迎戰世壯運,林冠宇將賽事分為三個階段的訓練,基礎期的目標在於重新適應動作節奏與速度感,讓身體能穩定掌握1500至1800公尺的節奏,進階期著重模擬比賽情境,高峰期則讓身體維持在比賽狀態,在訓練週期中,他也透過撰寫訓練日誌,觀察自身體能變化與身體曲線的波動,每一步都建立在對自我身體狀態充沛的掌握上。

▲林冠宇參與世壯運中短程衝刺賽事(圖片出處:新北市體育局)
以往林冠宇是馬拉松好手,一年挑戰六、七場全馬或半馬是家常便飯,以往能訓練二至三小時,如今在家庭生活的節奏下,他轉而投入中短程衝刺賽事,也摸索出一套高效率的訓練模式,由於訓練時間只能壓縮在一小時內完成,他會透過馬克操、核心啟動等動態熱身快速啟動身體機能,再依照課表選擇重訓或衝刺內容進行。他笑說:「這樣在比賽的前後還可以接送小孩上下課。」在家庭、事業與熱愛的田徑運動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步伐,這次登上世壯運的田徑舞台,也象徵著許多持續在生活中奔跑、尋找平衡的運動人,證明運動不只是年輕人的專利,也是一種跨越年齡、持續追求卓越與自我實現的生命態度。
重訓、熱身怎麼做?壯年選手的賽前修復儀式
在運動這條路上,過度拚搏容易造成長期的訓練停滯,而運動前的訓練也很重要,因此林冠宇也遵守以下原則來避免運動傷害,像是重訓只出9~9.5成力,保留餘裕,一個人做挑戰時不挑戰極限重量,任何動作只要有拉傷的可能就立即停止;而在他日常也會進行滾筒放鬆、按摩、泡溫泉來進行身體的養護,假如當天要進行重訓,就會緩慢的小跑步5至10分鐘,等身體熱開之後,就會用滾筒做一些腿部的輔助,確定筋骨都放鬆了,才開始進行重訓項目;此外林冠宇也認為,在35歲之後,身體更要著重恢復力,因此重視睡眠的調整,比賽前會給予身體足夠的休息週期,並在賽事前幾天進行緊密的調適。

▲林冠宇著重聆聽身體的聲音並調整自己以達到最佳狀態(圖片出處:新北市體育局)
初學者看過來,如何調整適當的跑步姿勢?
對於剛開始跑步或年紀較長的朋友,是否有姿勢錯誤,需要調整的問題?林冠宇則根據自身經驗,認為不用刻意去模仿別人的跑姿,一開始找到自己跑步比較舒服的姿勢即可,然後選一雙好鞋,盡量選擇符合個人腳型與習慣的,跑一陣子發現身體不適就應該放慢腳步,多聆聽自己身體的聲音,在訓練期的時候不要硬撐,量力而為才是王道,等自我訓練到一個量時,想突破到下一個階段再去找教練,就可以慢慢練習、調適成專業的跑者姿勢。
時間少怎麼調適身體狀態?用高效率課表打造比賽高峰期
林冠宇長期維持運動習慣,過去參加馬拉松時較少有嚴重傷痛,但轉戰中短距離後,情況開始不同,特別是面對400、200甚至100公尺這類高強度的衝刺項目,肌肉所承受的爆發力與瞬間拉扯遠超過長跑的持續疲勞,因此更容易造成傷害,林冠宇說明:「長跑的痛是慢慢累積出來的,但中短程的痛常是一瞬間的拉扯,恢復與評估都要更加細膩。」此次他參加世壯運的賽事,原先計畫報名400、800與1500公尺三項,但在教練建議下最終放棄400公尺,主因是當天跑完400公尺後無法恢復到足以應付1500公尺的節奏,反而會提高受傷風險。
為了迎戰世壯運,林冠宇將賽事分為三個階段的訓練,基礎期的目標在於重新適應動作節奏與速度感,讓身體能穩定掌握1500至1800公尺的節奏,進階期著重模擬比賽情境,高峰期則讓身體維持在比賽狀態,在訓練週期中,他也透過撰寫訓練日誌,觀察自身體能變化與身體曲線的波動,每一步都建立在對自我身體狀態充沛的掌握上。

▲林冠宇參與世壯運中短程衝刺賽事(圖片出處:新北市體育局)
不只是成績,透過世壯運跑出生活的節奏與選擇
以往林冠宇是馬拉松好手,一年挑戰六、七場全馬或半馬是家常便飯,以往能訓練二至三小時,如今在家庭生活的節奏下,他轉而投入中短程衝刺賽事,也摸索出一套高效率的訓練模式,由於訓練時間只能壓縮在一小時內完成,他會透過馬克操、核心啟動等動態熱身快速啟動身體機能,再依照課表選擇重訓或衝刺內容進行。他笑說:「這樣在比賽的前後還可以接送小孩上下課。」在家庭、事業與熱愛的田徑運動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步伐,這次登上世壯運的田徑舞台,也象徵著許多持續在生活中奔跑、尋找平衡的運動人,證明運動不只是年輕人的專利,也是一種跨越年齡、持續追求卓越與自我實現的生命態度。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