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藥物及免疫學的進步,克服許多移植難題
張文燦醫師說,「活體肝臟捐贈,大部份先來評估的,經驗上通常都是女性。但在高醫實際執行手術時,男女捐贈者,大約各佔一半,主要原因是我們的肝臟的體積跟體重成正比。如果受贈者是男性。女性要捐給男性的話,植入肝臟的體積有時候會不夠,這時候就會請家屬選擇體型、體重比較相近的男生來評估。此外,女性如果已經結婚育子,有時考慮因素會很多。」。
很多家屬即便很想捐肝來拯救親人,但有時無法如願
在過去,無法捐肝的常見原因,首先可能是血型不相容。因為肝臟組織如同輸血,也有ABO血型抗原分布,血型AB型捐贈者,可捐給任何血型的受贈者,血型O型的受贈者,只能接受O型捐贈者的肝臟。
現在由於藥物及免疫學的進步,目前血型不相容的肝臟移植,也可以在移植前先進行特殊處理,如:施打Rituximab 來抑制抗體產生及使用血漿置換術,將血中抗體量降低後,再進行移植。但若血型不相容的受贈者,體內對捐贈者血型的抗體過高,還是有可能因為受贈者血中抗體攻擊植入的肝臟,造成急性排斥而導致移植失敗,大部份文獻是希望血中抗體量要小於四到八倍以下,最為安全。
捐贈者年齡希望在20到40歲最為理想,超過50歲就要慎重考慮,因為,肝臟超過40歲後,再生的品質就沒那麼好。年紀過大或有心肺健康問題,也不適合。若捐贈者的肝臟血管、膽管有解剖上的異常,確定無法與受贈者血管或膽管吻合,也必須放棄。
除了捐贈者的因素,也必須同時考慮受贈者的因素,不論是大愛或活體肝臟移植手術,肝臟移植手術是希望受贈者能夠重生,回到正常的生活。如果受贈者的肝衰竭,已合併腦部出血或是很嚴重的腦水腫。移植後,也可能不會醒過來,這樣動器官移植手術的意義也不大。
此外,如果受贈者已經做過很多次動脈血管栓塞或是有門靜脈血栓,導致本身的血管狀況不佳,或是要吻合的血管,沒有血流,若技術上無法克服時,也必須放棄肝臟移植手術。
明顯脂肪肝,需先積極減少肝內脂肪比例,才能捐
另一個沒辦法馬上捐贈肝臟的常見原因,是捐贈者有大於30%以上的脂肪肝。脂肪肝的肝臟裡有一些空泡,會讓有效肝臟體積降低,舉例來說:30%的脂肪肝,那有效的肝臟體積,就是原來的70%。
對捐贈者而言,捐肝後剩餘的體積,如果是30%或是40%,但其中有30%是脂肪肝,扣除三成後,代表有效體積僅有30%或40%的七成,對捐贈者的肝臟來說,危險性是增加的。一般是希望脂肪肝在15%以下,如果接近30%,就可能沒有辦法捐贈比較大的右肝,儘可能要捐贈比較小的左肝來保障捐贈者的安全。
而對受贈者來說,脂肪肝除了有效肝臟體積會減少外,也會影響肝臟細胞的運作品質,移植後受贈者的恢復有可能會比較不順利。受贈者所接受的肝臟體積,要能遠遠超過需要,才比較容易成功。
捐贈者跟受贈者的的安全,都要一併考慮。如有明顯的脂肪肝,在捐贈前,希望儘可能先降低脂肪肝的程度再捐。
張文燦醫師有一對印象很深刻的活體肝臟捐贈個案是弟弟要捐給感情很好的哥哥。弟弟當時大約是40歲左右,體重過重。腹部超音波一掃,果然就是白茫茫一片的脂肪肝。肝臟切片,也證實脂肪肝超過30%,若硬要捐贈,弟弟危險,哥哥也危險。
但家裡,只剩他能捐肝。他也表明一定要救哥哥,算一算至少要減重15到20公斤,才有機會減少脂肪肝到理想的程度。而且這位哥哥,已經有腹水黃疸,病況危急,可能撐不了兩、三個月,最好能在一到一個半月內,進行移植手術。
大部分的人聽到這種情況,大多會放棄。可是這位弟弟居然靠著節食,再加上運動、騎腳踏車,以驚人的毅力,在一個月內,一口氣瘦了15公斤,腹部超音波看得到脂肪肝減少,肝臟切片的脂肪肝,也降到10%以下。因此,進入正式的評估,順利捐肝,哥哥恢復得很好。弟弟捐肝後也很安全。
捐肝兩周到一個月,可逐漸恢復正常生活
通常捐贈手術後一週,若沒有出現腹水、黃疸等肝衰竭併發症,表示肝臟已有再生,就可出院。大約兩週到一個月,肝臟體積可增長到原來的七、八成,可逐漸恢復正常生活。兩到三個月,肝臟幾乎可恢復到原來大小。
活體肝臟捐贈手術的傷口,以前是「賓士型」,後來改良成L型。目前微創捐肝的傷口是像剖腹生產的傷口,位於下腹部,恥骨上方,大概15到20公分左右。
張文燦醫師一再強調,「活體肝臟移植手術目前是一項非常成熟及成效良好的手術,但必須在確保捐贈者的安全及受贈者有一定的成功率的前提下來進行。肝臟移植團隊永遠是秉持這樣的信念,兢兢業業,如履薄冰,不敢懈怠,和捐贈者為拯救其至愛的親人而並肩努力」。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