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秀場天王到資深主持人,賀一航以幽默機智、反應快著稱,是「豬哥亮歌廳秀」的靈魂班底,點歌秀、被余天「打耳光」的橋段,都讓觀眾笑聲連連。後來轉戰電視節目,他重新拿捏喜劇節奏,成功圈粉新一代觀眾。在2011年,賀一航確診大腸癌第三期,儘管已接受手術治療,仍於2019年6月3日辭世,享壽64歲。他的身影與笑聲,早已深植人心,成為無數人心中難忘的回憶。
回顧賀一航從發現癌症到抗癌歷程的這段經歷,帶給所有人5個關於健康的重要提醒。
回顧賀一航從發現癌症到抗癌歷程的這段經歷,帶給所有人5個關於健康的重要提醒。
1.大腸癌悄然無聲,身體警訊不容忽視
早在2011年,賀一航就被診斷出罹患大腸癌第三期。他曾在公開活動中坦言,最初出現血便時,以為只是痔瘡作祟,沒太在意;直到排便越來越不順,檢查後發現竟是瘜肉堵塞肛門,才驚覺情況嚴重。這段經歷也反映出許多人的共同迷思,往往輕忽腸胃警訊,沒發現身體發出的警報。
大腸癌曾多年高居台灣十大癌症發生率榜首,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許多人因「覺得自己很健康」而忽略篩檢;此外,現代人常將排便異常歸咎於壓力、久坐、外食等生活因素,導致輕忽身體警訊。例如以為血便只是痔瘡發作,或將排便習慣改變當成腸躁症,直到確診時已錯過最關鍵的黃金治療期。
根據臨床統計,超過2成的大腸癌患者在確診時已進入第四期,錯失最佳治療時機。衛福部特別提醒,只要出現血便、長期腹部不適、突然便秘或腹瀉等排便習慣改變,甚至糞便形狀變細或變稀等異狀,務必要及早就醫檢查,不要忽略身體傳來的求救訊號。
想提早掌握腸道健康,甚至不必等到肉眼發現血便才檢查。衛福部自2025年起擴大癌症篩檢補助,針對「40~44歲有一等親罹患大腸癌史者」及「45~74歲民眾」,可每2年接受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若檢查呈陽性,就建議安排大腸鏡檢查,早一步發現瘜肉或潛藏病灶,把癌症扼殺在萌芽階段。
更何況,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研究顯示,45~49歲民眾的大型腺瘤性瘜肉盛行率,已與50~54歲族群相當,顯示風險逐漸下修。因此別以為「還沒50歲就不用檢查」,透過定期篩檢,才能及早發現異常,及時攔截癌細胞擴散。
不少人一聽到「大腸癌手術」,就聯想到人工肛門而心生恐懼,甚至因此抗拒治療。其實,外科手術是治療大腸癌最基本也有效的方式。根據統計,第一、二期患者手術後的5年存活率高達80~90%,即便是第三期也有60~70%。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林春吉表示,只要術後配合正常作息、均衡飲食與定期追蹤,大腸癌患者一樣能過上與常人無異的生活。
大腸癌要不要化療?怎麼治療才能提高存活率、避免癌症復發?下一頁看更多大腸癌治療重點整理
大腸癌曾多年高居台灣十大癌症發生率榜首,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許多人因「覺得自己很健康」而忽略篩檢;此外,現代人常將排便異常歸咎於壓力、久坐、外食等生活因素,導致輕忽身體警訊。例如以為血便只是痔瘡發作,或將排便習慣改變當成腸躁症,直到確診時已錯過最關鍵的黃金治療期。
2. 在肉眼沒看到血便前,也有機會揪出求救訊號
根據臨床統計,超過2成的大腸癌患者在確診時已進入第四期,錯失最佳治療時機。衛福部特別提醒,只要出現血便、長期腹部不適、突然便秘或腹瀉等排便習慣改變,甚至糞便形狀變細或變稀等異狀,務必要及早就醫檢查,不要忽略身體傳來的求救訊號。
想提早掌握腸道健康,甚至不必等到肉眼發現血便才檢查。衛福部自2025年起擴大癌症篩檢補助,針對「40~44歲有一等親罹患大腸癌史者」及「45~74歲民眾」,可每2年接受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若檢查呈陽性,就建議安排大腸鏡檢查,早一步發現瘜肉或潛藏病灶,把癌症扼殺在萌芽階段。
更何況,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研究顯示,45~49歲民眾的大型腺瘤性瘜肉盛行率,已與50~54歲族群相當,顯示風險逐漸下修。因此別以為「還沒50歲就不用檢查」,透過定期篩檢,才能及早發現異常,及時攔截癌細胞擴散。
3.不要排斥大腸癌手術!5年存活率高
不少人一聽到「大腸癌手術」,就聯想到人工肛門而心生恐懼,甚至因此抗拒治療。其實,外科手術是治療大腸癌最基本也有效的方式。根據統計,第一、二期患者手術後的5年存活率高達80~90%,即便是第三期也有60~70%。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林春吉表示,只要術後配合正常作息、均衡飲食與定期追蹤,大腸癌患者一樣能過上與常人無異的生活。
大腸癌要不要化療?怎麼治療才能提高存活率、避免癌症復發?下一頁看更多大腸癌治療重點整理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