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可能想過,我們吃下的每一口飯,不只是填飽肚子,更可能決定未來是否罹患三高、癌症或失智症的風險因子?關鍵,原來就藏在細胞裡的「粒線體」!專家指出,粒線體被稱為能量工廠,就是負責將食物轉化為能量、支援全身細胞運作,但如果攝取過多精緻澱粉,粒線體功能失衡,無法順利燃燒葡萄糖,過程中的代謝產物可能引發全身發炎、損傷,甚至是許多慢性病的根源!
自然醫學博士陳俊旭過去因為自己的過敏及糖尿病體質,長期研究自然療法,並且搭配親身實證,揭開各式各樣慢性病的致病機制、以及對症的治癒療法。原來,我們的細胞當中負責能量轉換的「粒線體」,就是一大關鍵。
博士:高達九成的慢性疾病,關鍵在粒線體功能失調
自然醫學博士陳俊旭過去因為自己的過敏及糖尿病體質,長期研究自然療法,並且搭配親身實證,揭開各式各樣慢性病的致病機制、以及對症的治癒療法。原來,我們的細胞當中負責能量轉換的「粒線體」,就是一大關鍵。
當粒線體功能失衡、甚至停擺,就像工作效率變差、甚至宣告「罷工」一般,變得無法提供細胞足夠能量,不能產生充沛的能量貨幣ATP,導致葡萄糖囤積在粒線體外面,無法順利被燃燒,這些葡萄糖會產生乳酸、果糖、尿酸等代謝物質,在體內大搞破壞,進一步造成發炎與組織損傷,最後誘發許多可能要一輩子靠吃藥打針的慢性病!
「高達九成的慢性疾病,其實都與粒線體功能失調有關!」也就是說,粒線體功能失衡可說是許多慢性病的根源,而粒線體的健康就與日常飲食脫不了關係。陳俊旭博士舉例,當我們大量攝取精緻澱粉如米飯、麵包等食物,粒線體需要燃燒大量葡萄糖,過程中也伴隨釋放出大量活性氧自由基。如果體內原有的抗氧化物質(如穀胱甘肽與褪黑激素)濃度隨著年齡下降,無法中和自由基,就會對粒線體本身造成損傷,進一步惡化。
同樣的道理,糖尿病是血糖太高的問題,當降血糖藥物看不到效果,通常要注射胰島素,雖然看起來有控制血糖,但其實也是在隱藏禍根。陳俊旭博士說,如果還是不改昔日飲食方式,胰島素可能只會越打越多,但正確「根治」是讓身體不需要這麼多胰島素,飲食很重要,甚至導致現代人「發炎失控」最常見的原因出在飲食!
由此可見,預防慢性病的關鍵之一,就是改變飲食習慣,從源頭維護「粒線體」的健康!只不過,很多人自認平時飲食「還算健康」,卻仍面臨三高、癌症等慢性病的威脅,問題到底出在哪裡?陳俊旭博士澄清,不少人會對「看起來健康」的食物有誤解,其實隱藏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過高,長期下來當然容易對粒線體造成損害。
像是看到「有機」、「無添加」就很安心,飲食結構如果仍以高碳水為主,就是一大地雷!例如喜歡買全麥麵包,總覺得比白土司更健康,但卻忽略本質仍是高碳水類型,吃多對身體來說就如同在喝糖水,最終依然轉化成葡萄糖,過量則造成傷害!
陳俊旭博士表示,根據估算,不少人每日攝取的「淨碳水化合物」可達300 至 500 克,遠超身體所需。相比早年以粗茶淡飯為主、日常需從事大量勞力活動,如今的生活型態飲食精緻、運動太少、熱量過剩,導致身體負荷不了過剩的能量,造成粒線體失衡、影響能量產出,因此,像是吃完大餐後很睏、想睡覺,其實就是粒線體效率降低的表現。
點下一頁,看粒線體功能下降的身體警訊!
粒線體長期失衡,最初表現的可能是單純的疲倦感,但這往往只是個開始。陳俊旭博士分享,近年來,醫學界觀察到不少與粒線體功能低下相關的疾病逐漸浮現,美國已經出現大量被診斷為「慢性疲勞症候群」與「肌纖維痛症」的案例,這些症狀背後多與粒線體運作異常有關。其他也包含過敏、自體免疫疾病、神經退化性疾病、三高與「第四高」,也就是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高尿酸,甚至還有癌症。
舉例來說,阿茲海默症與帕金森氏症,近年皆被研究發現與特定腦區粒線體功能衰退有直接關聯。阿茲海默症是由於「海馬迴」的粒線體出現問題;而帕金森氏症則與「基底核」中的粒線體異常有關。這些發現使得疾病的機轉變得更加明確,也為未來「逆轉式治療」提供了可能。
陳俊旭博士建議,不妨透過自身的「體力」、「腦力」及「睡眠狀態」三大面向,初步觀察粒線體功能是否有下降的情形。
夜晚休息時,體內的穀胱甘肽與褪黑激素會進入粒線體,協助中和白天累積的活性氧與自由基,使身體於清晨恢復充沛能量;若粒線體功能差,修復能力隨之下降,就需更長時間睡眠才能勉強恢復體力。
那該怎麼辦呢?陳俊旭博士認為,運動就是個好方法。因為如果長時間久坐、缺乏活動,粒線體會判斷身體不需要太多能量,乾脆自我調節為低產能狀態,導致整體代謝下降、器官運作變差,疾病風險隨之升高。
近年掀起風潮的「超慢跑」運動,就是一種有助粒線體修復的好方式。中低強度下的長時間運動,不會產生過多乳酸,但能持續強化粒線體的功能表現,訓練模式溫和、易維持,適合多數人。
至於高強度運動如 HIIT(高強度間歇訓練)、Tabata、彈跳訓練等,也對粒線體有正向影響。不同之處在於,這類運動能刺激身體增加粒線體的數量。當身體經歷高負荷運動後,為了應對下一次同樣的強度,會主動增生更多粒線體。
簡言之,各類運動方式皆有助於粒線體修復,陳俊旭博士說,尤其空腹時做低強度運動,可以讓粒線體功能活躍、工作效率提高,但前提是運動前不建議吃太多、吃太飽。原因在於人體能量代謝有「冬眠模式mTOR」和「原野模式AMPK」,前者是能量充足時的儲存狀態、後者則是能量不足是的狩獵狀態。過量進食的時候,啟動冬眠模式,粒線體效率變差,身體也就沒辦法即時轉換能量,在運動期間便會大大影響體能表現。
因此陳俊旭博士強調,剛吃飽就做激烈運動,其實無助提升體力,還會造成能量不足、代謝紊亂。他分享自己學生時期的經驗,當年參加台大1500公尺長跑比賽,事先多吃一條吳郭魚希望吃飽更有體力,沒想到跑到一半臉色發青、體力透支還差點昏倒!
下一頁告訴你是哪些食物,可能會害你少活好幾年
陳俊旭博士分享自己在美國遇到的案例,當時他家正在做房屋裝修,負責工程的工頭是多年好友,卻因年紀漸長,身體與精神狀態明顯下滑,顯得反應遲鈍。為了幫助友人重拾健康,陳博士提供三餐,讓對方完全按照他平時的飲食方式照著吃。令人驚訝的是,僅僅三天之後,這位朋友的精神狀態明顯改善,彷彿回到15年前的自己。後來才知道原來這位朋友有糖尿病遺傳病史的家族。
修復粒線體功能,陳俊旭博士認為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調整能量來源,每日淨碳水攝取量控制在30克以下(稱為「淨碳30」),當碳水攝取減少,粒線體會開始以脂肪為燃料,效率大幅提升,許多與粒線體功能失衡有關的慢性病也能快速改善,甚至在初期階段達到根治的效果。
為達成這樣的目標,不妨試著控制碳水的「額度」,避免甜品、糕點,減少主食、根莖類、高糖水果,把額度優先保留給糖分較低的水果,如酪梨、綠番茄或土芭樂。這些水果含有豐富的多酚與抗氧化物,糖分低且對粒線體有益。陳俊旭博士自己是實行一天兩餐制,會吃早午餐與晚餐,且多數以蛋白質及蔬菜為主。例如自助餐菜色會選擇白斬雞、蒜泥白肉、豆腐、筍子、菇類,既簡單又有效維持低碳狀態。
至於較激烈的全肉飲食法(Carnivore Diet),淨碳水幾乎為零,但並不適合所有人,必須有專業醫師和營養師指示才可以考慮。當然,不同病症的需求更是不相同,有疾病或是慢性病患者務必諮詢專業建議,切勿自行嘗試!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高達九成的慢性疾病,其實都與粒線體功能失調有關!」也就是說,粒線體功能失衡可說是許多慢性病的根源,而粒線體的健康就與日常飲食脫不了關係。陳俊旭博士舉例,當我們大量攝取精緻澱粉如米飯、麵包等食物,粒線體需要燃燒大量葡萄糖,過程中也伴隨釋放出大量活性氧自由基。如果體內原有的抗氧化物質(如穀胱甘肽與褪黑激素)濃度隨著年齡下降,無法中和自由基,就會對粒線體本身造成損傷,進一步惡化。
同樣的道理,糖尿病是血糖太高的問題,當降血糖藥物看不到效果,通常要注射胰島素,雖然看起來有控制血糖,但其實也是在隱藏禍根。陳俊旭博士說,如果還是不改昔日飲食方式,胰島素可能只會越打越多,但正確「根治」是讓身體不需要這麼多胰島素,飲食很重要,甚至導致現代人「發炎失控」最常見的原因出在飲食!
吃得「健康」為何仍躲不掉三高和癌症?兇手是「高碳水」
由此可見,預防慢性病的關鍵之一,就是改變飲食習慣,從源頭維護「粒線體」的健康!只不過,很多人自認平時飲食「還算健康」,卻仍面臨三高、癌症等慢性病的威脅,問題到底出在哪裡?陳俊旭博士澄清,不少人會對「看起來健康」的食物有誤解,其實隱藏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過高,長期下來當然容易對粒線體造成損害。
像是看到「有機」、「無添加」就很安心,飲食結構如果仍以高碳水為主,就是一大地雷!例如喜歡買全麥麵包,總覺得比白土司更健康,但卻忽略本質仍是高碳水類型,吃多對身體來說就如同在喝糖水,最終依然轉化成葡萄糖,過量則造成傷害!
陳俊旭博士表示,根據估算,不少人每日攝取的「淨碳水化合物」可達300 至 500 克,遠超身體所需。相比早年以粗茶淡飯為主、日常需從事大量勞力活動,如今的生活型態飲食精緻、運動太少、熱量過剩,導致身體負荷不了過剩的能量,造成粒線體失衡、影響能量產出,因此,像是吃完大餐後很睏、想睡覺,其實就是粒線體效率降低的表現。
點下一頁,看粒線體功能下降的身體警訊!
粒線體功能下降,慢性病全現身!身體徵兆藏警訊
粒線體長期失衡,最初表現的可能是單純的疲倦感,但這往往只是個開始。陳俊旭博士分享,近年來,醫學界觀察到不少與粒線體功能低下相關的疾病逐漸浮現,美國已經出現大量被診斷為「慢性疲勞症候群」與「肌纖維痛症」的案例,這些症狀背後多與粒線體運作異常有關。其他也包含過敏、自體免疫疾病、神經退化性疾病、三高與「第四高」,也就是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高尿酸,甚至還有癌症。
舉例來說,阿茲海默症與帕金森氏症,近年皆被研究發現與特定腦區粒線體功能衰退有直接關聯。阿茲海默症是由於「海馬迴」的粒線體出現問題;而帕金森氏症則與「基底核」中的粒線體異常有關。這些發現使得疾病的機轉變得更加明確,也為未來「逆轉式治療」提供了可能。
陳俊旭博士建議,不妨透過自身的「體力」、「腦力」及「睡眠狀態」三大面向,初步觀察粒線體功能是否有下降的情形。
- 體力變差:是否經常感到疲倦,即使沒有劇烈勞動也容易感到身體沉重。
- 腦力不佳:當粒線體功能退化,常會出現腦霧、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容易做惡夢等情形。
- 睡飽仍感疲倦:有些人明明睡滿八小時,卻依然感到無力,這往往代表睡眠品質不佳,導致粒線體在夜間無法完成修復與清除自由基的任務。事實上,睡眠的根本功能之一,就是讓粒線體得以「休息與復原」。
夜晚休息時,體內的穀胱甘肽與褪黑激素會進入粒線體,協助中和白天累積的活性氧與自由基,使身體於清晨恢復充沛能量;若粒線體功能差,修復能力隨之下降,就需更長時間睡眠才能勉強恢復體力。
修復粒線體!這種「運動」效率翻倍
那該怎麼辦呢?陳俊旭博士認為,運動就是個好方法。因為如果長時間久坐、缺乏活動,粒線體會判斷身體不需要太多能量,乾脆自我調節為低產能狀態,導致整體代謝下降、器官運作變差,疾病風險隨之升高。
近年掀起風潮的「超慢跑」運動,就是一種有助粒線體修復的好方式。中低強度下的長時間運動,不會產生過多乳酸,但能持續強化粒線體的功能表現,訓練模式溫和、易維持,適合多數人。
至於高強度運動如 HIIT(高強度間歇訓練)、Tabata、彈跳訓練等,也對粒線體有正向影響。不同之處在於,這類運動能刺激身體增加粒線體的數量。當身體經歷高負荷運動後,為了應對下一次同樣的強度,會主動增生更多粒線體。
簡言之,各類運動方式皆有助於粒線體修復,陳俊旭博士說,尤其空腹時做低強度運動,可以讓粒線體功能活躍、工作效率提高,但前提是運動前不建議吃太多、吃太飽。原因在於人體能量代謝有「冬眠模式mTOR」和「原野模式AMPK」,前者是能量充足時的儲存狀態、後者則是能量不足是的狩獵狀態。過量進食的時候,啟動冬眠模式,粒線體效率變差,身體也就沒辦法即時轉換能量,在運動期間便會大大影響體能表現。
因此陳俊旭博士強調,剛吃飽就做激烈運動,其實無助提升體力,還會造成能量不足、代謝紊亂。他分享自己學生時期的經驗,當年參加台大1500公尺長跑比賽,事先多吃一條吳郭魚希望吃飽更有體力,沒想到跑到一半臉色發青、體力透支還差點昏倒!
下一頁告訴你是哪些食物,可能會害你少活好幾年
他改變三天飲食如逆齡15歲!別讓這些食物害你少活好幾年
陳俊旭博士分享自己在美國遇到的案例,當時他家正在做房屋裝修,負責工程的工頭是多年好友,卻因年紀漸長,身體與精神狀態明顯下滑,顯得反應遲鈍。為了幫助友人重拾健康,陳博士提供三餐,讓對方完全按照他平時的飲食方式照著吃。令人驚訝的是,僅僅三天之後,這位朋友的精神狀態明顯改善,彷彿回到15年前的自己。後來才知道原來這位朋友有糖尿病遺傳病史的家族。
修復粒線體功能,陳俊旭博士認為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調整能量來源,每日淨碳水攝取量控制在30克以下(稱為「淨碳30」),當碳水攝取減少,粒線體會開始以脂肪為燃料,效率大幅提升,許多與粒線體功能失衡有關的慢性病也能快速改善,甚至在初期階段達到根治的效果。
為達成這樣的目標,不妨試著控制碳水的「額度」,避免甜品、糕點,減少主食、根莖類、高糖水果,把額度優先保留給糖分較低的水果,如酪梨、綠番茄或土芭樂。這些水果含有豐富的多酚與抗氧化物,糖分低且對粒線體有益。陳俊旭博士自己是實行一天兩餐制,會吃早午餐與晚餐,且多數以蛋白質及蔬菜為主。例如自助餐菜色會選擇白斬雞、蒜泥白肉、豆腐、筍子、菇類,既簡單又有效維持低碳狀態。
至於較激烈的全肉飲食法(Carnivore Diet),淨碳水幾乎為零,但並不適合所有人,必須有專業醫師和營養師指示才可以考慮。當然,不同病症的需求更是不相同,有疾病或是慢性病患者務必諮詢專業建議,切勿自行嘗試!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