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努力運動、控制飲食,體重卻突然卡住不動,這是許多減重者最頭痛的時刻。明明一開始順利瘦下來,為什麼數字停滯了?更讓人擔心的是,停滯期期間還容易復胖,讓之前的努力前功盡棄。減重名醫邱正宏醫師指出,停滯期其實不代表失敗,反而是身體調整與塑形的重要時機,掌握正確的方法,不僅能突破這道關卡,還能讓體態更緊實,避免鬆垮與復胖問題!
體重減了一段時間後,無論怎麼努力,數字就是降不下來。這種現象被稱為平台期、高原期或撞牆期,也是許多人最容易放棄減重的時間點,但其實這都是人體的自然生理反應。但為什麼人的身體會進入停滯期呢?
減重停滯期是什麼?維持體重皮膚不鬆垮
體重減了一段時間後,無論怎麼努力,數字就是降不下來。這種現象被稱為平台期、高原期或撞牆期,也是許多人最容易放棄減重的時間點,但其實這都是人體的自然生理反應。但為什麼人的身體會進入停滯期呢?
邱正宏醫師解釋,人體的生理機制本質上是為了「生存」而設計的,當熱量攝取突然下降,身體會啟動自我保護機制,減少能量消耗。例如,巴西曾發生礦災,礦工被困在地下長達數週,只能依賴極少量的食物維生,人員獲救時每個人骨瘦如柴仍然存活,原因就在於身體自動降低新陳代謝,減少能量消耗。
這種機制同樣適用於減重過程。當我們長期習慣大份量飲食,突然開始節制熱量,身體會誤以為進入「飢荒」,進而降低基礎代謝率,以維持現有體重。通常在減重約「六週」左右,這種適應機制就會發生,因此體重減輕的速度放緩,甚至短暫停滯。
很多人害怕減重過程中的停滯期,但其實,這是一個讓身體變得更緊實的重要階段!邱正宏醫師分享,有人一年內快速瘦到60公斤,沒有遇到停滯期,但最終卻因為瘦太快,導致皮膚像洩了氣的氣球般鬆弛,沒有彈性。因此,當你遇到停滯期時,千萬不要氣餒,只要穩住體重不反彈,身體就會開始進行「自我修復」!
大家可以想像脂肪細胞就像捷運車廂裡的乘客,當車廂擠滿人時,每個人都沒有空間移動(脂肪被緊密堆積)。但當人數變少,空間變大後(減少脂肪後),乘客開始分散,甚至會把包包、行李隨意放置,導致車廂看起來變得「鬆鬆的」。這時,身體會開始產生膠原蛋白與彈性纖維來填補空間,讓皮膚慢慢變得緊實。因此,停滯期不只是減肥的關卡,更是讓身體塑形的黃金時期!
進入體重停滯期,代表身體已經適應了當前的熱量狀態,這時候想再讓體重下降,就要調整策略,讓身體重新適應新的能量消耗模式!邱正宏醫師建議,突破停滯期的方法在於適量減少熱量攝取,但不是過度節食,而是讓身體微調到一個新的燃脂狀態。只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無論去哪種餐廳、吃什麼料理,都能幫助你突破停滯期!
許多人在減重時會發現,隨著食量變小,體重下降的速度變慢,所以開始思考是否應該減少進食次數,例如從一天三餐改成兩餐。但是,邱正宏醫師提醒,雖然這樣短期內可能會看到效果,但卻容易導致飢餓感增加,最後反而適得其反。
點下一頁,告訴你中年後、上班族該如何「輕斷食」
減肥遇到「停滯期」時,有些人會選擇嘗試輕斷食來突破瓶頸。邱正宏醫師表示,輕斷食確實有許多好處,但執行時一定要注意幾個關鍵點:
醫學研究顯示,輕斷食除了幫助減重,還有助於改善健康狀況。例如,在回教徒齋戒月期間(每天斷食約 16 小時),研究發現有體重下降、腰圍減少、血壓下降的現象,且肌肉量沒有明顯流失。因此,邱正宏醫師總結,「輕斷食」可說是對身體有益,並不會影響肌肉流失,適當執行還能改善新陳代謝,讓身體更加健康!
而停滯期的另一常見對策則是「我是否該增加運動量?」邱正宏醫師表示,運動量的調整除了「做更多運動」,更重要的是「做不同運動」,更有效幫助突破停滯期,讓身體重新燃燒脂肪,讓體重下降。基於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健康運動「531原則」,包含每週運動5天、每次30分鐘、
心跳超過110下,如果目標是減重,建議調整為
然而,停滯期過後「復胖」的惡夢更是不在少數。邱正宏醫師觀察,減重門診中約八到九成的人會復胖。但有一部分人成功維持體重,到底他們的秘訣在哪?他認為,成功維持體重有三個關鍵習慣!
即使遇到停滯期,也不要慌張或放棄。只要養成監測體重、規律飲食、持續運動的習慣,就能有效避免復胖,讓減重成果長久維持!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這種機制同樣適用於減重過程。當我們長期習慣大份量飲食,突然開始節制熱量,身體會誤以為進入「飢荒」,進而降低基礎代謝率,以維持現有體重。通常在減重約「六週」左右,這種適應機制就會發生,因此體重減輕的速度放緩,甚至短暫停滯。
很多人害怕減重過程中的停滯期,但其實,這是一個讓身體變得更緊實的重要階段!邱正宏醫師分享,有人一年內快速瘦到60公斤,沒有遇到停滯期,但最終卻因為瘦太快,導致皮膚像洩了氣的氣球般鬆弛,沒有彈性。因此,當你遇到停滯期時,千萬不要氣餒,只要穩住體重不反彈,身體就會開始進行「自我修復」!
大家可以想像脂肪細胞就像捷運車廂裡的乘客,當車廂擠滿人時,每個人都沒有空間移動(脂肪被緊密堆積)。但當人數變少,空間變大後(減少脂肪後),乘客開始分散,甚至會把包包、行李隨意放置,導致車廂看起來變得「鬆鬆的」。這時,身體會開始產生膠原蛋白與彈性纖維來填補空間,讓皮膚慢慢變得緊實。因此,停滯期不只是減肥的關卡,更是讓身體塑形的黃金時期!
掌握4原則,打破減重停滯期
進入體重停滯期,代表身體已經適應了當前的熱量狀態,這時候想再讓體重下降,就要調整策略,讓身體重新適應新的能量消耗模式!邱正宏醫師建議,突破停滯期的方法在於適量減少熱量攝取,但不是過度節食,而是讓身體微調到一個新的燃脂狀態。只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無論去哪種餐廳、吃什麼料理,都能幫助你突破停滯期!
- 米飯只吃一兩口
- 蔬菜可以吃到飽
- 每天運動到流汗
- 優質蛋白不可少
許多人在減重時會發現,隨著食量變小,體重下降的速度變慢,所以開始思考是否應該減少進食次數,例如從一天三餐改成兩餐。但是,邱正宏醫師提醒,雖然這樣短期內可能會看到效果,但卻容易導致飢餓感增加,最後反而適得其反。
點下一頁,告訴你中年後、上班族該如何「輕斷食」
中年後、上班族「輕斷食」減肥更輕鬆
減肥遇到「停滯期」時,有些人會選擇嘗試輕斷食來突破瓶頸。邱正宏醫師表示,輕斷食確實有許多好處,但執行時一定要注意幾個關鍵點:
- 「隔日輕斷食」(適合65歲以上族群)
- 做法:今天隨心吃,明天進行輕斷食,重複循環。
- 好處:不需要每天嚴格控制熱量,可以減少長期飲食控制的壓力。
- 「5:2 輕斷食」(適合上班族)
- 做法:週間 5 天可以自由飲食,正常吃飯,甚至下午茶、飲料都不用過度壓抑。週末 2 天實施輕斷食,嚴格控制熱量攝取。
- 優點:不影響社交聚餐,適合上班族執行。
醫學研究顯示,輕斷食除了幫助減重,還有助於改善健康狀況。例如,在回教徒齋戒月期間(每天斷食約 16 小時),研究發現有體重下降、腰圍減少、血壓下降的現象,且肌肉量沒有明顯流失。因此,邱正宏醫師總結,「輕斷食」可說是對身體有益,並不會影響肌肉流失,適當執行還能改善新陳代謝,讓身體更加健康!
停滯期不想掉肌肉?醫教運動燃脂技巧!
而停滯期的另一常見對策則是「我是否該增加運動量?」邱正宏醫師表示,運動量的調整除了「做更多運動」,更重要的是「做不同運動」,更有效幫助突破停滯期,讓身體重新燃燒脂肪,讓體重下降。基於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健康運動「531原則」,包含每週運動5天、每次30分鐘、
心跳超過110下,如果目標是減重,建議調整為
- 時間增加:將30分鐘提升到60分鐘
- 強度增加:如果習慣快走,可以改成走山坡路,讓身體適應更高強度
- 時間與強度擇一提升:如果強度不變,就增加運動時間
打破復胖惡性循環!成功瘦一輩子
然而,停滯期過後「復胖」的惡夢更是不在少數。邱正宏醫師觀察,減重門診中約八到九成的人會復胖。但有一部分人成功維持體重,到底他們的秘訣在哪?他認為,成功維持體重有三個關鍵習慣!
- 每天量體重
- 時刻關注體重變化,避免不知不覺胖回來
- 若發現體重微增,能及時調整飲食或運動
- 反觀復胖者,通常是減重成功後不再關注體重
- 規律吃三餐,避免飲食失控
- 減重後仍然保持規律的三餐,不因「瘦了」就放縱自己
- 避免頻繁吃零食、喝含糖飲料,防止熱量超標
- 持續運動
- 成功維持體重的人,會保持運動習慣,甚至增加運動量
- 復胖者往往因為「瘦了」就減少甚至停止運動,導致熱量消耗降低
如何快速察覺體重變化?
- 量體重:每天紀錄數據,避免短期內體重回升過多
- 腰圍變化:如果褲子變緊、腰帶扣數增加,就是警訊
- 衣服尺寸:發現衣服變合身甚至緊繃,代表體重可能上升
即使遇到停滯期,也不要慌張或放棄。只要養成監測體重、規律飲食、持續運動的習慣,就能有效避免復胖,讓減重成果長久維持!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