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化性關節炎是常見的關節疾病,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約有350萬人受到膝關節退化困擾,每年約有2萬人須置換人工關節。但很多人以為,換了人工關節就能自由跑跳,沒想到術後卻痛到不能走路、甚至引起嚴重發炎,到底是怎麼回事?
骨科醫師呂紹睿強調,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其實是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最後手段!究竟膝關節炎的嚴重程度你了解多少?該如何治療?急性疼痛又該如何舒緩?PRP、玻尿酸真的能完全解決膝關節退化嗎?
骨科醫師呂紹睿強調,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其實是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最後手段!究竟膝關節炎的嚴重程度你了解多少?該如何治療?急性疼痛又該如何舒緩?PRP、玻尿酸真的能完全解決膝關節退化嗎?
治療退化性關節炎迷思1:止痛藥太傷身不敢吃?
針對初期的退化性關節炎,醫師通常會建議患者採用保守治療的方式,例如復健、服用止痛藥或打針,但不少人會擔心止痛藥傷身而不敢服用,到底止痛藥該不該吃呢?呂紹睿醫師解釋,通常膝蓋急性發炎時,炎症反應會釋放出酵素,進一步破壞軟骨,所以遵循醫囑、及時服用消炎止痛藥,不僅僅是緩解疼痛,更能避免軟骨進一步受損,是控制發炎重要的治療手段之一。
另外,當膝蓋突然出現劇烈疼痛時,還是有除了藥物之外的緩解方法,呂紹睿醫師分享三種簡單有效的舒緩對策:
說到退化性關節炎,大家都會想問「我的膝蓋是不是需要開刀才會好」?對此,呂紹睿醫師說明,退化性關節炎通常會以「軟骨的破壞程度」區分為五種階段,而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式應該要根據病情階段來決定,並不是所有患者都需要接受手術治療,
針對早期的患者,呂紹睿醫師通常不建議手術,而是強調透過日常保健來改善病情。包括「智慧護膝3+3」原則與護膝運動,減少膝蓋負擔,延緩病情進展。到了第三期以後,病情已開始影響患者的日常活動,但如果關節變形程度尚未超過七度,可以考慮透過「關節鏡手術」促進軟骨再生。然而,若變形超過七度,就需要更進一步的手術處理,例如切骨矯正、或是半關節置換手術。
這項手術的目標在於「清除不正常的摩擦、清除發炎組織、放鬆膝蓋壓力」,呂紹睿醫師解釋,主要目的是改善膝蓋內部的環境,針對膝蓋內部破壞的因素治療,進而幫助軟骨再生。若在關節鏡手術中清理膝蓋內部後,再加入幹細胞治療,促進軟骨再生,還有望進一步提升復原率,這項技術已將成功率提高15%,患者復原機率達到85%。(但若軟骨已經損壞到無法修復的程度,就需要考慮進一步的手術,例如部分關節置換或全關節置換)
病情進展至第四或第五期時,關節損傷範圍通常較大,此時多數患者可能會需要「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具體置換方式需要根據受損範圍進行評估,選擇全關節置換或部分關節置換,以確保治療效果。呂紹睿醫師說,他推薦的「護膝三運動」適用於所有膝蓋相關手術後的患者,患者在家中做這三項運動,就能有效促進膝蓋的恢復。
點下一頁~換人工關節一勞永逸?
呂紹睿醫師提到,曾有患者本來很期待著迎接退休生活,卻在置換人工關節後,受到細菌感染的威脅,最後需要長期服用抗生素;甚至,曾有一位務農的男子,過去因膝蓋問題歷經多次手術,後來「反覆感染」造成膝蓋上方留有一個持續流膿的洞口,在醫師診斷下建議重新置換人工關節,該名患者回想起過去的痛苦經驗,不願意再換人工關節,遺憾最終不堪病痛折磨,走向人生終點...
事實上,換完人工關節並不代表是「一勞永逸」,呂紹睿醫師分析有三種狀況,就算換了人工關節一樣不盡理想,甚至衍伸其他困擾。
呂紹睿醫師解釋,在置換人工關節時,通常也會處理患者的內側摩擦現象,如果病痛問題能處理掉,正常狀況下多數患者(約95%)術後滿意度高、且能終身正常使用關節,就無需再次手術,所以以往常流傳「人工關節只能用十年或十五年」的說法,其實是個迷思。
我們常聽到的PRP、葡萄糖胺或者軟骨素、玻尿酸等等,這些真的可以有效改善膝關節退化嗎?呂醫師認為,過去大家的觀念都會認為是膝蓋老了、退化了,才衍伸出很多方式想要延緩退化過程,而這些所謂的PRP、玻尿酸甚至剛剛提到的幹細胞治療都類似於「補土」的作用,即使表面上看起來有改善,但還是沒有處理到根本的問題。
呂紹睿醫師說,根據統計,80%的患者在治療後的X光片上,可以看見膝關節停止退化,甚至有好轉的跡象,在症狀滿意度方面,更達到90%。有些膝蓋變形嚴重的患者,即使未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但經過內部發炎的處理,雖然不一定能像正常人一樣進行高強度運動,但過了7-8年後仍可自在生活。不過,有些患者症狀輕微,因為對運動要求較高,也可能會選擇進行關節鏡手術,以恢復更好的膝蓋功能。
他強調,膝蓋問題並非無法改善,只要積極面對並採取正確的治療與保健措施,就有機會改善病況、恢復功能,甚至重拾跑跳自如的生活品質!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另外,當膝蓋突然出現劇烈疼痛時,還是有除了藥物之外的緩解方法,呂紹睿醫師分享三種簡單有效的舒緩對策:
- 減少會夾到皺襞的動作:膝蓋的皺襞是組織結構的一部分,過度的彎曲或不當動作可能會引發疼痛。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減少容易壓迫或夾到膝蓋皺襞的動作,例如過多的深蹲、跪姿或頻繁上下樓梯。
- 冰敷與溫敷:在急性疼痛的最初1-2天,可用冰敷來減少炎症和腫脹,過了急性期後,則改為局部溫敷,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僵硬和不適。此外,早晚泡腳半小時也是一個簡單的方法,可以進一步改善血液循環,讓膝蓋獲得舒緩。
- 護膝三運動:呂醫師強調護膝三運動的重要性,這些運動不僅能幫助減輕疼痛,還能強化膝蓋周圍的肌肉與結構,穩定關節,預防進一步損傷。透過持之以恆的鍛煉,膝蓋健康會有明顯改善。
治療退化性關節炎迷思2:一定要動手術才能解決?
說到退化性關節炎,大家都會想問「我的膝蓋是不是需要開刀才會好」?對此,呂紹睿醫師說明,退化性關節炎通常會以「軟骨的破壞程度」區分為五種階段,而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式應該要根據病情階段來決定,並不是所有患者都需要接受手術治療,
- 第一期:X光片通常還看不出軟骨有受損,有輕微疼痛、緊、腫感,大多出現在30歲以下的年輕患者
- 第二期:可藉由X光片看到關節腔變窄,也就是軟骨有被磨損、彈性變差
- 第三期:軟骨已經受到更多破壞,關節為了維持穩定,會自然長出骨刺去把韌帶撐緊
- 第四期:軟骨已經完全磨光了,膝蓋變形,骨頭間沒有空隙
- 第五期:這時候關節已經鬆動,也已經是最嚴重的狀態。
針對早期的患者,呂紹睿醫師通常不建議手術,而是強調透過日常保健來改善病情。包括「智慧護膝3+3」原則與護膝運動,減少膝蓋負擔,延緩病情進展。到了第三期以後,病情已開始影響患者的日常活動,但如果關節變形程度尚未超過七度,可以考慮透過「關節鏡手術」促進軟骨再生。然而,若變形超過七度,就需要更進一步的手術處理,例如切骨矯正、或是半關節置換手術。
tips: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是什麼?
這項手術的目標在於「清除不正常的摩擦、清除發炎組織、放鬆膝蓋壓力」,呂紹睿醫師解釋,主要目的是改善膝蓋內部的環境,針對膝蓋內部破壞的因素治療,進而幫助軟骨再生。若在關節鏡手術中清理膝蓋內部後,再加入幹細胞治療,促進軟骨再生,還有望進一步提升復原率,這項技術已將成功率提高15%,患者復原機率達到85%。(但若軟骨已經損壞到無法修復的程度,就需要考慮進一步的手術,例如部分關節置換或全關節置換)
病情進展至第四或第五期時,關節損傷範圍通常較大,此時多數患者可能會需要「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具體置換方式需要根據受損範圍進行評估,選擇全關節置換或部分關節置換,以確保治療效果。呂紹睿醫師說,他推薦的「護膝三運動」適用於所有膝蓋相關手術後的患者,患者在家中做這三項運動,就能有效促進膝蓋的恢復。
點下一頁~換人工關節一勞永逸?
治療退化性關節炎迷思3:換人工關節一勞永逸?還是只能用10年?
呂紹睿醫師提到,曾有患者本來很期待著迎接退休生活,卻在置換人工關節後,受到細菌感染的威脅,最後需要長期服用抗生素;甚至,曾有一位務農的男子,過去因膝蓋問題歷經多次手術,後來「反覆感染」造成膝蓋上方留有一個持續流膿的洞口,在醫師診斷下建議重新置換人工關節,該名患者回想起過去的痛苦經驗,不願意再換人工關節,遺憾最終不堪病痛折磨,走向人生終點...
事實上,換完人工關節並不代表是「一勞永逸」,呂紹睿醫師分析有三種狀況,就算換了人工關節一樣不盡理想,甚至衍伸其他困擾。
- 細菌感染:細菌感染對患者的影響非常嚴重,尤其是老年人。一旦感染發生,治療過程可能拖延六個月以上。第一階段必須先拆除人工關節,進行長達三個月的抗生素治療後,才能再次植入更大的人工關節。
- 關節鬆脫與磨損:關節鬆脫或磨損的患者需要再次手術處理,但二次手術的效果通常不如第一次,對患者來說可能是一個巨大的身心負擔。
- 不明原因的疼痛:根據國外研究統計,約有30%至40%患者在置換人工關節後感到不滿意,原因包括不明原因的疼痛或緊繃的不適感。
呂紹睿醫師解釋,在置換人工關節時,通常也會處理患者的內側摩擦現象,如果病痛問題能處理掉,正常狀況下多數患者(約95%)術後滿意度高、且能終身正常使用關節,就無需再次手術,所以以往常流傳「人工關節只能用十年或十五年」的說法,其實是個迷思。
治療退化性關節炎迷思4:PRP、玻尿酸,能徹底解決膝關節退化?
我們常聽到的PRP、葡萄糖胺或者軟骨素、玻尿酸等等,這些真的可以有效改善膝關節退化嗎?呂醫師認為,過去大家的觀念都會認為是膝蓋老了、退化了,才衍伸出很多方式想要延緩退化過程,而這些所謂的PRP、玻尿酸甚至剛剛提到的幹細胞治療都類似於「補土」的作用,即使表面上看起來有改善,但還是沒有處理到根本的問題。
呂紹睿醫師說,根據統計,80%的患者在治療後的X光片上,可以看見膝關節停止退化,甚至有好轉的跡象,在症狀滿意度方面,更達到90%。有些膝蓋變形嚴重的患者,即使未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但經過內部發炎的處理,雖然不一定能像正常人一樣進行高強度運動,但過了7-8年後仍可自在生活。不過,有些患者症狀輕微,因為對運動要求較高,也可能會選擇進行關節鏡手術,以恢復更好的膝蓋功能。
他強調,膝蓋問題並非無法改善,只要積極面對並採取正確的治療與保健措施,就有機會改善病況、恢復功能,甚至重拾跑跳自如的生活品質!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