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衛福部2024年最新統計,台灣平均每4分2秒就有1人罹癌。當癌症突如其來,對多數人來說不只是健康挑戰,更是一場身心與財務的長期戰役。
病理暨精準醫療專家─曾嶔元醫師分享,家族有多位親人罹癌,包括父親罹患大腸癌、母親罹患乳癌,2019年曾醫師本身也被診斷為胰臟癌,後來確定是靠近胰臟的神經內分泌瘤。發病前一年他就有接受過基因檢測,目前持續追蹤並控制風險因子。這段經歷,也讓他更深刻體會到早期發現與規劃的重要性。
病理暨精準醫療專家─曾嶔元醫師分享,家族有多位親人罹癌,包括父親罹患大腸癌、母親罹患乳癌,2019年曾醫師本身也被診斷為胰臟癌,後來確定是靠近胰臟的神經內分泌瘤。發病前一年他就有接受過基因檢測,目前持續追蹤並控制風險因子。這段經歷,也讓他更深刻體會到早期發現與規劃的重要性。
從確診到治療,癌症治療流程怎麼走?
癌症怎麼被確診呢?曾醫師表示,當有臨床症狀或體檢異常時,就會進行抽血、影像學與切片檢查,根據檢查結果確定為惡性腫瘤後,再進一步確認癌症種類與分期,這些將影響治療計畫的擬定。癌症分期通常分5期,從0期到第IV期,早期治癒率高,但多數人確診時往往已經是第III期或第IV期,越晚期治療難度越高,因此最重要的就是及早接受治療。
醫師會根據癌症種類、腫瘤位置與患者的年齡、健康狀況、生活功能等綜合評估,建議最合適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化療、放療、標靶與免疫療法等。像兒童青少年發育中,會選擇副作用較低的方案;高齡或慢性病患者則可能採用緩和治療或觀察追蹤。曾醫師強調:「大家不用太擔心,目前醫療科技已經有很大進步,許多癌症已是可治癒或可穩定控制,各種輔助療法改良不僅能提升治療效果,並大幅減輕治療副作用。」
癌症常見的傳統療法如化學治療跟放射線治療,就像「炸彈」,破壞範圍大也會傷及正常細胞,副作用相對較大;其中化療屬於全身性治療,藥物透過血液循環到全身,造成較廣泛的副作用,常見如疲倦、噁心、食慾不振、腹瀉、掉髮、口腔潰瘍。放療則以局部照射,副作用依據部位不同,例如照射頭頸部,可能造成口腔潰瘍、吞嚥困難、照射乳房則乳房及周邊皮膚輕微紅腫。
新型精準癌症治療,如標靶治療、免疫療法,比較像「狙擊手」,能針對特定癌細胞攻擊,副作用較小。標靶治療會辨識癌細胞特徵進行專一攻擊,免疫療法則是活化患者自身免疫系統去辨識癌細胞,都對正常細胞影響較小。而為了幫助癌友快速鎖定有效藥物達到「精準醫療」,避免反覆嘗試無效療法,「癌症基因檢測」成為重要輔助工具,把握癌症黃金治療期。另近年來亦興起另一種高端癌症治療選擇:「特定粒子放射線治療」,包含質子治療與重粒子放射治療新技術。
傳統的化療、放療多數已有健保給付。新型癌症精準治療,目前僅部分項目有條件健保給付。

癌症治療正走向精準療法為主,治療效果更好、大幅降低副作用,但費用也較高。

2023年台灣癌症家庭照護負擔大調查指出,高達64%癌友曾經自費治療,其中45%使用於健保未給付藥物,超過66%患者自費支出超過30萬元,甚至有25%超過100萬元,有15%的家庭需靠借貸支持,自費抗癌確實是沉重的經濟壓力。
曾醫師也提到,癌症治療是漫長的過程,除了治療本身,還有許多相關支出跟收入中斷。比如像癌症營養品:癌友常會出現營養不良或進食困難,會需要透過補充品幫助體力維持跟修復,一瓶約130元至250元,每天都喝一瓶一年也要快 10 萬;聘請外籍看護每月需2.5萬~3.5萬元,本國籍費用則需兩倍以上,住院療養還要加上住院費用。此外,在癌症治療跟恢復期,癌友都可能會面臨職場中斷,或照護家屬需調整工作,造成收入減少,加重負擔。
精準治療已是近年癌症治療的全球趨勢,但如果要選擇這些癌症精準治療方法,就必須要面臨龐大醫療支出,對很多普通家庭都是非常重大的打擊,同時還可能伴隨收入減少。曾醫師指出,本身家族就有癌症病史的,除了透過基因檢測提早了解,調整生活習慣、定期篩檢,降低罹癌風險以外,現在也有商業保險有推出癌症健康險,保障內容納入癌症高端精準療法,提供另一個管道能協助分擔癌症高額自費治療與長期照護所帶來的經濟壓力。隨著精準治療成為癌症治療的新趨勢,提早準備才能減輕家庭負擔。
罹癌影響的不只有癌友,而是會牽動整個家庭!隨著自費精準醫療逐漸成癌症治療主流,許多家庭面臨財務與照護壓力的雙重負擔。如果是家庭主要經濟支柱,或有家族癌症病史的人,更應提前思考「萬一罹癌」所帶來的財務風險,可以透過商業癌症健康險提前規劃,為家庭多上一層保障與安心。
點擊看更多新抗癌達標2.0

資料來源:
1.衛生福利部健保署:https://www.nhi.gov.tw/ch/cp-6018-9886a-3042-1.html
2.衛生福利部健保署:https://www.nhi.gov.tw/ch/cp-1775-2a71c-3121-1.html
3.台灣癌症基金會:https://www.canceraway.org.tw/uploads/File_20240313123648.pdf
醫師會根據癌症種類、腫瘤位置與患者的年齡、健康狀況、生活功能等綜合評估,建議最合適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化療、放療、標靶與免疫療法等。像兒童青少年發育中,會選擇副作用較低的方案;高齡或慢性病患者則可能採用緩和治療或觀察追蹤。曾醫師強調:「大家不用太擔心,目前醫療科技已經有很大進步,許多癌症已是可治癒或可穩定控制,各種輔助療法改良不僅能提升治療效果,並大幅減輕治療副作用。」
癌症新型療法崛起,副作用大幅降低,也帶來費用挑戰
癌症常見的傳統療法如化學治療跟放射線治療,就像「炸彈」,破壞範圍大也會傷及正常細胞,副作用相對較大;其中化療屬於全身性治療,藥物透過血液循環到全身,造成較廣泛的副作用,常見如疲倦、噁心、食慾不振、腹瀉、掉髮、口腔潰瘍。放療則以局部照射,副作用依據部位不同,例如照射頭頸部,可能造成口腔潰瘍、吞嚥困難、照射乳房則乳房及周邊皮膚輕微紅腫。
新型精準癌症治療,如標靶治療、免疫療法,比較像「狙擊手」,能針對特定癌細胞攻擊,副作用較小。標靶治療會辨識癌細胞特徵進行專一攻擊,免疫療法則是活化患者自身免疫系統去辨識癌細胞,都對正常細胞影響較小。而為了幫助癌友快速鎖定有效藥物達到「精準醫療」,避免反覆嘗試無效療法,「癌症基因檢測」成為重要輔助工具,把握癌症黃金治療期。另近年來亦興起另一種高端癌症治療選擇:「特定粒子放射線治療」,包含質子治療與重粒子放射治療新技術。
傳統的化療、放療多數已有健保給付。新型癌症精準治療,目前僅部分項目有條件健保給付。

癌症治療正走向精準療法為主,治療效果更好、大幅降低副作用,但費用也較高。
- 達文西手術:透過機械手臂高精密微創操作,精準處理靠近神經的腫瘤,減少出血、加快恢復,僅有部分有健保給付,自費需15~25萬元不等。
- 質子治療:能精準放射線集中在腫瘤,降低正常組織損傷,一個療程約90萬元,一般皆需數個療程治療。
- 重粒子放射治療:具有布拉格風物理特性,可以更精準殺死癌細胞,對正常組織傷害較小,但目前尚未全面納入健保,病患需自費60萬至140萬。
- 癌症基因檢測(NGS):能找出癌細胞的特定突變,協助醫師選擇適合的藥物,擬定「個人化醫療」策略,進而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選用療法,是精準醫療的關鍵,實際檢測費用依檢測範圍、機構而異,多數患者仍須自費5~20萬元。
- 標靶藥物療程:一年約360萬元。
- 免疫藥物療程:目前部分免疫藥物獲得健保有條件給付,但病人仍需每月自費約15–22 萬元,一年約需200~300萬元。

高達64%癌友曾自費治療,壓力不只來自醫藥費
2023年台灣癌症家庭照護負擔大調查指出,高達64%癌友曾經自費治療,其中45%使用於健保未給付藥物,超過66%患者自費支出超過30萬元,甚至有25%超過100萬元,有15%的家庭需靠借貸支持,自費抗癌確實是沉重的經濟壓力。
曾醫師也提到,癌症治療是漫長的過程,除了治療本身,還有許多相關支出跟收入中斷。比如像癌症營養品:癌友常會出現營養不良或進食困難,會需要透過補充品幫助體力維持跟修復,一瓶約130元至250元,每天都喝一瓶一年也要快 10 萬;聘請外籍看護每月需2.5萬~3.5萬元,本國籍費用則需兩倍以上,住院療養還要加上住院費用。此外,在癌症治療跟恢復期,癌友都可能會面臨職場中斷,或照護家屬需調整工作,造成收入減少,加重負擔。
提前規劃緩衝管道,為家庭多上一層保障
精準治療已是近年癌症治療的全球趨勢,但如果要選擇這些癌症精準治療方法,就必須要面臨龐大醫療支出,對很多普通家庭都是非常重大的打擊,同時還可能伴隨收入減少。曾醫師指出,本身家族就有癌症病史的,除了透過基因檢測提早了解,調整生活習慣、定期篩檢,降低罹癌風險以外,現在也有商業保險有推出癌症健康險,保障內容納入癌症高端精準療法,提供另一個管道能協助分擔癌症高額自費治療與長期照護所帶來的經濟壓力。隨著精準治療成為癌症治療的新趨勢,提早準備才能減輕家庭負擔。
罹癌影響的不只有癌友,而是會牽動整個家庭!隨著自費精準醫療逐漸成癌症治療主流,許多家庭面臨財務與照護壓力的雙重負擔。如果是家庭主要經濟支柱,或有家族癌症病史的人,更應提前思考「萬一罹癌」所帶來的財務風險,可以透過商業癌症健康險提前規劃,為家庭多上一層保障與安心。
富邦癌症險保障 全新升級 新抗癌達標2.0
- 0~64歲皆可投保,全家皆可受惠
- 初次罹癌免醫療單據定額給付50萬元
- 癌症標靶/免疫藥物治療最高給付500萬元
- 癌症達文西手術最高給付50萬元
- 特定粒子放射治療保障150萬元(給付一次為限)
- 癌症基因檢測保障15萬元(給付一次為限)
點擊看更多新抗癌達標2.0

資料來源:
1.衛生福利部健保署:https://www.nhi.gov.tw/ch/cp-6018-9886a-3042-1.html
2.衛生福利部健保署:https://www.nhi.gov.tw/ch/cp-1775-2a71c-3121-1.html
3.台灣癌症基金會:https://www.canceraway.org.tw/uploads/File_20240313123648.pdf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