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
熱門關鍵字:

睡不好讓你免疫弱又健忘?醫師教5招「腦霧」退散不失智

早安健康鍾佩錦
2020-04-27 10:00:00
13,204
收藏
分享
明知該睡了,卻總是捨不得闔眼?當心你可能患上了「睡眠拖延症」。鄭淳予醫師指出,以往我們常說「失眠」,但因為科技發展、環境與生活習慣的改變,近5~10年來的失眠樣態也慢慢跟著轉變,與以前理解的不大相同。

追劇追到捨不得睡!當心是睡眠拖延症



睡前追劇除了壓縮睡眠時間外,鄭淳予醫師還提出一些連帶會影響睡眠的因素,包括手機藍光的刺激、劇情的刺激等。高潮迭起的劇情會造成某些人睡著後多夢,而睡眠有分為淺眠與深眠,她指出,如果睡覺總是做夢,就代表深眠的時間較少,「但大腦真正能夠休息、重新充電的時機是在深眠的階段。」

鄭淳予醫師堤及,有些人可能自認沒有睡不好,也沒有發生什麼重大事件,但常常起床後仍覺得非常累,「怎麼睡都睡不飽」,白天產生專注力、記憶力下降等現象,可能都跟睡眠拖延症、睡前的習慣有關係。

夜貓族晚上工作效率更好?醫:無法適應更傷身

有些人覺得自己夜晚工作較有效率,過著晚上活動、白天工作的日夜顛倒的夜貓族生活,是否會影響身體健康?對此,鄭淳予醫師表示,若是工作、生活可以與睡眠搭配,白天能夠有完整的時間睡覺的話,其實身體都還算能適應良好。

「但大部分會來看診的患者,是連白天想睡都睡不著了。」鄭淳予醫師指出,這樣表示生理時鐘已產生日夜節律的紊亂,就不得不調整,「否則容易產生免疫力低下、影響大腦及內分泌功能。」

鄭淳予醫師進一步提及,生理時鐘是我們身體內部的一個時鐘,會配合太陽的升起及落下自然起伏,若我們總是違逆日夜節律,長時間下來就會紊亂,變成「要醒清醒不過來,想睡的時候卻怎麼都睡不下去。」

因此,鄭淳予醫師建議,如果身體沒辦法習慣日夜顛倒的生活,且已經開始對身體造成一些影響的話,還是盡量慢慢地將生理時鐘矯正回與太陽行徑較靠近的生活及睡眠規律會比較好。

醒了身體卻動不了!「鬼壓床」的原因是壓力大?

鬼壓床的情節其實不只出現在恐怖電影,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因為各種原因,出現「鬼壓床」的症狀,究竟是什麼原因呢?鄭淳予醫師回應,鬼壓床其實是一種生理現象。

鬼壓床的正確醫學名稱是「睡眠麻痺症」或「睡眠癱瘓症」,發作時,病人對周圍的環境是有意識的,但會出現幻覺、幻觸、幻聽等症狀,房間裡頭出現人影、鬼影,甚至門口出現詭異的腳步聲等等。

鄭淳予醫師指出,當這樣的狀況發生時,意識清醒,可以聽得到也看得到,可是偏偏手腳不能動,這是因為當我們入睡時,大腦的各區域應該會共同協調,一起陷入沉睡,但一旦失調後,會發現負責掌管情緒及記憶的區塊被不正常的活化,但負責語言及身體活動等的其他區域仍處在沉睡狀態,不同的區塊迴路沒有共同協作,導致不和諧就會分離,像「多頭馬車」一般。

腦袋卡卡、忘東忘西?當心腦霧找上門!下一頁醫師傳授5招擺脫腦霧


健忘失神腦當機!睡不好引發「腦霧」恐失智



長期睡眠品質不佳或有睡眠障礙,可能不只是感到「累」而已,如果總是睡不好,久而久之就會開始發現,記憶力、專注力退化,甚至「失智」。

鄭淳予醫師舉例,愈來愈容易下一秒就忘了上一秒決定要做的事情,例如,進了房間卻突然想不起來要拿什麼?打開電腦忘記自己要查什麼?又或是手機、錢包、鑰匙總是忘記帶等等,都是大腦記憶力衰退及專注力下降的表現。

上述情形都可以稱為「腦霧(Brain Fog)」,鄭淳予醫師說明,腦霧是用來形容沒有失智症的健康成年人,卻很常發生「失神、健忘、遲鈍」等等的症狀,現代人十分普遍的發生。

頻頻發生腦霧,睡不好就是原因之一,鄭淳予醫師指出,研究發現長期睡眠不良的人,未來約有1.68倍的比率會產生心智功能的退化及失智。原因在於大腦在睡眠期間,才能從事「清除代謝物」及「鞏固記憶」這兩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如果有長期的睡眠問題,千萬不要忍耐或忽略,覺得能睡就好沒關係。」

改善腦霧:身心靈都要動起來



大腦陷入迷霧、當機時,工作及生活的效率就會因此變差,鄭淳予醫師表示,雖然有些是疾病及體質引發,但仍然有許多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調整的事情能做,就可以大大降低腦霧甚至預防失智的發生。

維持良好睡眠:每日睡足7-9小時,並睡得穩定、深沉。

避開地雷食物:高糖高油的加工品對大腦沒有太多好處,取而代之可以多吃一些原型食物,多吃魚、肉等優質蛋白質,以及富含鎂離子、維生素B群的深綠色蔬菜等,對於大腦神經的穩定及記憶力的提升都有幫助。

把握「3動」原則:鄭淳予醫師解釋,3動分別為「身動、心動,以及大腦也要動」。身動就是身體要動,換句話說日常要培養適當的運動習慣,並不一定要劇烈運動,緩和的有氧運動如快走等,就足以促進大腦神經細胞的活化。

心動,則是要與他人維持穩定的社交連結,若長期社交連結弱化,也會慢慢地使得我們的溝通、聽說讀寫的能力退化,此外,持續閱讀及吸收新資訊也很重要。

最後,腦袋要動起來。鄭淳予醫師指出,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斷學習新東西,在規律的生活中創造新的挑戰,學習一個新技能,例如一種新語言、一項新樂器、程式編碼(coding)等等,愈不熟悉的愈好,讓大腦常保活動、良性刺激,也就比較不容易老化。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收藏
分享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