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大腦比心臟老十歲嗎?Nature研究:器官老化不是同步的!大腦的老化是影響壽命的最強預測因子之一,來看看十大老化迷思。
Nature一項突破性的AI標定蛋白質研究,讓我們能像鐘錶師一樣,窺探體內各個器官的真實年齡,而這些發現,顛覆我們對老化的認知。
阿芷與她的十一個時鐘
研究人員將這些蛋白質比對龐大的資料庫,找出各自最常「出沒」的器官。
接著,他們將這些與特定器官相關的蛋白質數據,交給了 AI 機器學習模型,為阿芷估算出了她體內十一個主要器官的「生物年齡」。
結果令人驚訝:她的心臟年輕如28歲,但大腦卻已是35歲的狀態,足足快轉了5年。這個「生理年齡」與「器官生物年齡」之間的差距,被稱為「器官年齡差」(Organ Age Gap)
器官時鐘快轉的警訊
研究顯示,當某個器官的時鐘長期快轉,未來出問題的風險便會顯著提高:
- 心臟時鐘走得快,未來心臟衰竭的風險更高。
- 大腦時鐘加速,與更高的失智症風險有關。
- 腎臟時鐘過快,高血壓與代謝症候群更容易找上門。
更重要的是,器官年齡差越大,一個人的長期死亡風險也越高。有趣的是,數據顯示大約每五個人中,就有一人至少有一個器官在「偷跑」變老。但全身所有器官都同步快速老化的情況,其實相當罕見(約2%)。這意味著,多數人的老化並非「整組壞了了」,而是特定一兩個器官的失速。
十大器官時鐘的迷思
1. 迷思:老化是全身一起變老。
大錯特錯。如前所述,多數人僅有特定器官老化加速,且各器官的年齡關聯性並不高。
2. 迷思:小酌有益健康
在大型生物資料庫分析中,即便是適度飲酒,都與多個器官的加速老化有關,與抽菸、加工肉品同列於「催老」的黑名單上。
3. 迷思:運動量夠就好,強度不重要。
研究發現,高強度運動(Vigorous Exercise)與多個器官的年輕化關聯更為顯著,效果優於僅從事輕度活動。
4. 迷思:所有的肉類都不健康。
研究將肉類區分對待。加工肉品的確與器官時鐘加速有關;然而,攝取富含油脂的魚類或家禽(如雞肉),反而與較年輕的器官狀態呈現正相關。
5. 迷思:綜合維他命只是吃心安。
數據顯示,服用綜合維他命、維他命 C、魚肝油等補充品,與至少兩個器官(特別是腎臟、大腦)的年輕化有關。但這不代表你該立刻去藥局囤貨,任何補充品都應謹慎評估。
下一頁繼續看看還有哪5大迷思,原來大腦老化不只跟失智有關!
6. 迷思:止痛藥一定傷身、讓人老更快。
令人意外地,常見的止痛藥布洛芬(Ibuprofen),竟在數據上與某些器官的年輕化有關。這同樣是個關聯性發現,絕非鼓勵長期服用,務必遵循醫囑。
7. 迷思:男女老化速度一樣。
男性與女性「容易老」的器官部位不盡相同。另一項獨立研究更指出,男性的多數器官老化速度普遍快於女性。
8. 迷思:大腦老化只跟失智有關。
大腦的器官年齡是「死亡風險最強的預測因子」之一。大腦年齡偏高的人,不僅失智風險上升,就連心臟衰竭、肺病的風險也更高。
9. 迷思:更年期只是荷爾蒙問題。
提早進入更年期的女性,與多器官的加速老化有關。反之,在特定情況下接受雌激素治療,則與較年輕的免疫、肝臟系統相關(此為小樣本觀察結果,需由醫師專業評估)。
10. 迷思:教育程度與器官老化無關。
較高的教育程度,與較年輕的器官狀態有關。社經地位的匱乏,則與器官的提早衰老呈現關聯。健康不僅關乎餐桌與醫院,也和你所處的環境與擁有的資源息息相關。
這項革命性的研究讓我們更精準地理解自己的身體。它告訴我們,老化並非一條無法回頭的單行道,而是由多個可被監測、甚至可能被調控的「時鐘」所組成。未來,或許我們不僅能知道自己幾歲,更能知道自己的心臟、大腦與腎臟,究竟走到了哪個時間點。
作者介紹:蕭捷健醫師,現職:三樹金鶯診所體重管理主治醫師,經歷:美國運動醫學會健身教練(ACSM-CPT)講師 ‧ 新竹台大分院內科住院醫師 ‧ 國泰綜合醫院急診醫學科總醫師 ‧ 國泰綜合醫院急診醫學專科醫師 ‧ 台北榮民總醫院毒藥物諮詢醫師 ‧ 消防局醫療指導醫師 。FB:減重醫師 蕭捷健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