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歲的藝人沈玉琳,近日在其臉書專頁證實了自己罹患白血球異常增生的白血病(Leukemia,俗稱血癌)。過往不少名人也深受血癌所苦,例如已過世的歌手高凌風、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的弟弟郭台成、台視前主播劉忠繼。而其中前職棒球星兼球評潘忠韋,在2019年底被確診血癌後,歷經一年多的骨髓移植、化療,讓他從鬼門關前爬出來,並在2021宣布結束治療並持續追蹤。
令人聞之色變的血癌,剛開始會出現哪些症狀?哪些是血癌的高風險致癌因子?臨床上血癌有哪些治療方式?該如何預防?本篇一次解析。
令人聞之色變的血癌,剛開始會出現哪些症狀?哪些是血癌的高風險致癌因子?臨床上血癌有哪些治療方式?該如何預防?本篇一次解析。
血癌怎麼來的?有輻射、遺傳、DNA變異6大風險因子
白血病是身體造血組織(包括骨髓和淋巴系统)的癌症。人體內主要的造血系統「骨髓」產生了癌化病變,而白血球失去了正常血球細胞應有的分化能力及老化死亡現象,造成這些不正常的白血球不斷增生,逐漸取代骨髓內的正常造血細胞,並佔據整個骨髓且遍布血液中。當癌細胞佔據骨髓,影響的不只有白血球,紅血球和血小板的功能也會連帶受到影響。
雖然在衛福部最新公布的2024年國人癌症十大死因中,血癌已跌出十大癌症死因之外,不過仍有1272名患者因血癌而死亡,且人數每年微幅上升。根據衛福部的資料顯示,血癌發生機率男性多於女性。導致血癌的因素複雜且因人而異:
血癌依症狀、病程速度和受影響的細胞類型,可區分為急性、慢性、淋巴性及骨髓性四大類:
急性白血病:發現時很突然且快,通常會有發燒、貧血、出血、感染等常見症狀。
慢性白血病:常因體檢或其他疾病時發現。
血癌不像實體癌(如肺癌、大腸癌)有明確的1~4期分期,而是依病程進展速度、癌細胞成熟度、細胞來源、形態特徵如良/惡性比例等,分為以上五類,以此來幫助醫師判斷嚴重程度、預後好壞及適合的治療方式。
如果有出現這些症狀且持續超過一週以上,務必要進一步檢查,血癌常見的症狀:
當出現以上症狀時,請及時就醫接受診斷,目前的檢查診斷方式有:
血癌治療不像一般實體癌症採取「開刀拿掉腫瘤」的方式,大多需要靠「全身性治療」,依據血癌的急慢性和細胞變異分類,臨床上有以下治療的方式:
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一份研究,針對全球各國的健康保健品質指標評比,分析全球195個國家於1990~2015的健康數據,台灣在白血病(血癌)治療評分達100分為全球第一,堪稱「隱形冠軍」。近年來,血癌的治療方面隨著藥物與免疫療法的突破,為患者帶來新的希望,精準醫療的應用,也能更有效地控制病情,提升存活率。想要遠離血癌的威脅,衛福部也提出以下幾點預防之道:
參考資料: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雖然在衛福部最新公布的2024年國人癌症十大死因中,血癌已跌出十大癌症死因之外,不過仍有1272名患者因血癌而死亡,且人數每年微幅上升。根據衛福部的資料顯示,血癌發生機率男性多於女性。導致血癌的因素複雜且因人而異:
輻射:
暴露在高劑量的輻射線中。電磁波:
有些研究報告顯示,電磁波的傷害也是引發白血病的危險因子,但還需要更多報告證實。化學藥劑:
工作環境需長時間暴露在某些化學藥劑中,例如苯。病毒:
目前已知第一型人類T淋巴球細胞性病毒感染與成年型T細胞白血病有關。遺傳或基因突變:
例如唐氏症。自體免疫能力有缺陷者。
血癌沒有分期?依「病程快慢」辨別高低風險
血癌依症狀、病程速度和受影響的細胞類型,可區分為急性、慢性、淋巴性及骨髓性四大類:
急性白血病:發現時很突然且快,通常會有發燒、貧血、出血、感染等常見症狀。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
好發於成年人,疾病進展速度快,高致命性且存活率低。好發於65歲以上長者,男性多於女性。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
好發於10歲以下兒童,成年人約佔20%左右。不成熟的淋巴芽細胞異常增生,疾病的進展速度快,沒立即治療常引發更多嚴重的合併症。
慢性白血病:常因體檢或其他疾病時發現。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
好發年齡約為40~60歲。第9號染色體上的ABL 基因改接到第22對染色體上的BCR基因,產生新的「費城染色體」,會造成體內白血球異常增生及分裂。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
好發50歲以上中老年人。體內持續產生過多不正常的淋巴球,會使得正常免疫功能喪失,也影響紅血球、血小板的生成,造成貧血或是容易出血。過多的淋巴球,會堆積在血液、骨髓、肝臟、脾臟和淋巴組織等,產生一系列症狀。
其他白血病:
其他罕見類型的白血病,包括毛細胞白血病、骨髓增生不良症候群等。血癌不像實體癌(如肺癌、大腸癌)有明確的1~4期分期,而是依病程進展速度、癌細胞成熟度、細胞來源、形態特徵如良/惡性比例等,分為以上五類,以此來幫助醫師判斷嚴重程度、預後好壞及適合的治療方式。
血癌9大症狀曝光:反覆感冒發燒、貧血、不明瘀青恐是警訊
如果有出現這些症狀且持續超過一週以上,務必要進一步檢查,血癌常見的症狀:
- 不明原因發燒:常常感冒、發燒、喉嚨痛等反覆感染卻找不出原因。
- 臉色蒼白疲倦、打寒顫
- 皮膚出現不明瘀青出血、牙齦腫脹
- 骨頭或關節感到疼痛
- 肚子不明原因變大、肝脾腫大、淋巴結不明原因腫大
- 體重減輕、食慾變差
- 有貧血狀況、偶爾暈眩、視力模糊
- 常流鼻血
- 出汗過多,尤其在晚上
血癌不能開刀治療,現行4種檢查及7種治療方式
當出現以上症狀時,請及時就醫接受診斷,目前的檢查診斷方式有:
血液常規檢查:
白血球數目異常增高或低下。周邊血液抹片:
檢查血球分化情形。骨髓穿刺切片檢查:
目的是確定診斷及分類。染色體的測定,分子生物學檢查:
如基因重組都可以做為評估預後的參考。
血癌治療不像一般實體癌症採取「開刀拿掉腫瘤」的方式,大多需要靠「全身性治療」,依據血癌的急慢性和細胞變異分類,臨床上有以下治療的方式:
化學藥物治療:
通常是治療第一線,使用抗癌藥物殺死癌細胞。做完第一階段引導性化學治療會安排骨髓檢查,確定造血功能是否恢復達到「完全緩解」後,再進入下一階段的「鞏固治療」。如屬於高危險族群或無法達到有效緩解、復發,則考慮做造血幹細胞移植。標靶藥物治療:
針對特定突變基因(如CML的BCR-ABL)給予精準藥物,副作用較少。免疫治療:
利用基因工程技術,改造體內的免疫T細胞來對付癌細胞,例如CAR-T細胞治療。跟造血幹細胞移植一樣,須先接受高劑量的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
與其他治療方式配合,例如:與化學藥物治療併用在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之前,或用在骨髓性肉瘤,接受局部照射。造血幹細胞移植(骨髓移植):
重建健康的造血系統,是部分高風險血癌的重要治療選項。支持性療法:
如輸血、抗生素、止吐藥,幫助病人減輕副作用、提升生活品質。參加臨床試驗。
血癌治療評分全球第一!生活6大防癌建議
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一份研究,針對全球各國的健康保健品質指標評比,分析全球195個國家於1990~2015的健康數據,台灣在白血病(血癌)治療評分達100分為全球第一,堪稱「隱形冠軍」。近年來,血癌的治療方面隨著藥物與免疫療法的突破,為患者帶來新的希望,精準醫療的應用,也能更有效地控制病情,提升存活率。想要遠離血癌的威脅,衛福部也提出以下幾點預防之道:
- 職業性化學品接觸和放射工作者,應加強防護,定期檢查。
- 遠離輻射,避免接觸化學治癌物。
- 遠離某些藥物:長期服用抗風濕藥、抗腫瘤藥、解熱鎮痛藥及磺胺劑等,可能誘發白血病。
- 孕期勿過度照射X光:以免胎兒罹患先天性白血病。
- 多吃增強免疫力的食物:常吃牛奶、肉、豆製品及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蔬果,可防癌變。
- 加強運動和生活保健:為了增強體質,平日應培養運動習慣、保持規律生活、睡眠充足及避免勞累。
參考資料: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