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
熱門關鍵字:

跟隨醫療腳步正向面對疾病 唇顎裂可被後天治療

早安健康企劃
2025-07-22 09:00:00
44,712
收藏
分享
「怎麼會這樣?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當得知肚子裡的寶寶有唇顎裂時,麻糬媽媽當下腦袋一片空白,和眼淚一同湧上的是深深的無措和不安。

和麻糬媽媽一樣,許多爸媽在得知小孩有「唇顎裂」的當下,第一反應通常是自責,不斷反問自己: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是我在孕期間做錯了什麼嗎?事實上,唇顎裂的發生機率,在白種人中大約是千分之一,在台灣地區,依據以往的調查,大約每六百到七百個新生兒,就有一位可能是唇顎裂。
不過,唇顎裂雖然是先天性缺陷中最常見,也是顏面發育缺陷中最多的一種,卻也是所有先天性缺陷中最可治療的。

唇裂、顎裂、唇顎裂不相同 環境遺傳皆是危險因子


什麼是「唇顎裂」?胚胎早期發育時,嘴唇部份由兩側組織漸漸往身體中線連結,若在連結的過程中有一些差錯,就會產生各種不同的裂縫。我們常聽到的兔唇,實際上是指單純上唇有裂縫的「唇裂」;僅口腔內上腭或軟腭裂開而外表正常,稱為「顎裂」;若裂縫從上唇延伸至口內硬腭或更內部的軟腭部位,則稱為「唇顎裂」。唇裂患者中男性比例為女性的兩倍,然而顎裂以女性較多。
什麼原因會導致唇顎裂?其實大部份致病原因不明,部份是受到遺傳或環境因素的影響。在環境因素上,可能包括:病毒感染,如德國麻疹;服用藥物,如抗癌、抗癲癇、類固醇等;X光輻射線照射;胚胎母體營養不良、葉酸攝取不足等等。至於老一輩常說是因為母親在懷孕期間因拿剪刀、釘釘子等因素造成,則完全是民間傳說,不足採信。

唇顎裂會遺傳嗎?三分之二的患者無法找到唇顎裂的家族史


許多爸媽擔心唇顎裂會遺傳,事實上,發生唇顎裂原因主要是機率的問題,因為胚胎發育的過程中,有許多方面是目前的醫學技術尚無法預防的,究竟是環境還是遺傳導致未可知。據了解,在遺傳上,大約有三分之二的患者無法找到唇顎裂的家族史,另外三分之一的患者則與遺傳有關。
遺傳的影響有多大?其實台灣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大規模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可以回答,比較常被引用的是一套簡化的數據,可提供一些概念:如果父母都健康,生下第一胎是唇顎裂小孩的機率是1/600~1/700,第二胎再生唇顎裂小孩的機率是二十分之一,第三胎再生唇顎裂小孩的機率是四分之一。如果父母中有一人有唇顎裂,那麼頭一胎生下唇顎裂寶寶的機率就會升高到二十分之一,第二胎再生唇顎裂小孩的機率約四分之一。
雖有這樣的機率參考,但臨床上,即使父母雙方家族皆無唇顎裂病史,有唇顎裂寶寶的個案也不少。因此,建議唇顎裂家庭可以進行遺傳諮詢,並輕鬆面對下一胎的計畫。
唇顎裂

唇顎裂要生嗎?醫生、基金會提供確證資訊 消弭不安情緒


唇顎裂在孕婦20週時健保給付的超音波就可照出來,麻糬媽媽則是在懷孕16週做高層次超音波時發現,回憶起那時如墜冰窖的心情,世界彷彿崩塌般,雖說當下醫生立即告訴她唇顎裂完全可治療,不需太擔心,也提供了可協助的資源,但自己忍不住一直朝壞的方向想:該拿掉嗎?若留下小孩將來會不會有做影?會不會因醫療費散盡家財?
也因醫生的正面引導,麻糬媽媽在極度不安徬徨中,直接前往「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在基金會人員詳細的解說下,瞭解了未來會面對的事、能得到的補助等等,基金會也會從一開始就提供完整醫療資訊,包括提醒何時該手術、何時該語言矯正,讓她忐忑的心情漸漸平復,只剩下一個堅定的念頭:「我要把孩子生下來!」
唇腭裂手術照護

艱辛餵奶、唇顎裂手術照護 唇顎裂寶寶必經之路


寶寶出生後,接下來就是一連串辛勤的照護。首先,餵食就是一大挑戰,由於唇顎裂寶寶吸吮力量不足,必須使用「唇顎裂專用奶瓶奶嘴」輔助,在奶嘴部分有節流閥,以按壓方式仔細餵食避免嗆奶,許多新手爸媽又怕寶寶脹氣又怕吃不飽,常常餵一餐要花一小時到一個半小時不等,挫折不已。
度過最初的餵奶考驗之後,即將面臨的是唇顎裂手術治療。唇顎裂的治療在外科必須進行三次手術, 包括:

1.三個月大的「唇裂修補手術」


2.六~十二個月之間的「顎裂修補手術」


3. 九歲~十一歲之間的「牙床植骨」



麻糬媽媽回憶,麻糬雖然喝奶較順利,在營養補充上較不需擔心,但一歲前的兩次手術真的是一大考驗,還記得當時看到麻糬小小的身軀推進手術室,因縫合嘴唇滿嘴都是血狂哭的模樣,真的只想陪著一起哭,但只能先讓自己堅強安定下來,才有辦法安撫孩子。
唇顎裂寶寶
不僅如此,在唇裂修補手術後,為了怕手術縫合後怕疤痕凸起,導致傷口萎縮帶起嘴唇往上翹,也為了將疤痕照顧好,讓裂縫痕跡看不到,只能狠下心帶著力道在縫合處往下壓,即使麻糬因此疼痛嚎啕大哭、瘋狂扭動,還是只能忍住眼淚,日復一日堅持下去。

語言治療 幫助唇裂孩子不再害怕與人溝通


外在手術之外,「語言治療」也是唇顎裂小孩十分重要的治療。就唇顎裂兒童而言,顎咽閉鎖(顎蓋板)功能與聽力是決定發音的重要因素,一般來說,正式的語言評估是等孩子在2歲半到3歲,可以使用多一點字彙時進行,但是若唇顎裂寶寶有語音教養上的問題,從嬰兒時期就可以尋求唇顎裂專科語言老師幫忙。

唇腭裂寶寶
麻糬在牙牙學語後,也透過羅慧夫顱顏基金會開始進行語言治療,由於原本上顎和嘴唇是裂的,因此上面的嘴唇習慣不動,很多音發不出來,語言治療師帶著麻糬做吹氣球運動,在兩週一次的課程中,已進行了一年,慢慢地,講話越來越清楚,現在陌生人已能聽懂麻糬講話,麻糬也不再害怕與人溝通。

健保補助、社工協助 陪伴唇顎裂家庭度過一路的艱辛


在一點一滴的努力下,麻糬越來越朝好的方向發展,看著如今活潑可愛的孩子,麻糬媽媽由衷感激一路上遇到的幫助:基金會從一開始提供的諮詢,給了她生下孩子的勇氣;而後基金會社工人員提供的心理支持,伴她度過一路上的艱辛、了解如何照顧唇顎裂孩子;更感謝台灣的健保醫療制度,因為唇顎裂手術都能透過健保給付,讓她沒有經濟上的後顧之憂。
一路走來,麻糬媽媽徹底將「為母則強」具象化。回想一開始家人原本持反對方向,她雖然堅持留下寶寶,自己也備受煎熬,害怕孩子出生被嘲笑,但隨著一次胎動,彷彿寶寶在肚子裡跟她說:「媽媽我在這裡,我很好,我想留在這裡。」從此,她生出了十足的勇氣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讓無助家長化身宣傳大使 正向面對疾病


「照顧者的態度很重要。」麻糬媽媽說,麻糬出生後,她從來沒有想把麻糬藏起來的念頭,即使在當時手術完手術完貼著膠帶,也大方帶出門,當有人問起時,順便跟大家科普關於唇顎裂的知識,家中長輩如今也都能了解。「自己建立正確觀念後,也可以帶給別人正確觀念。」更重要的是,孩子在這樣的氛圍中,比較不會因此否定自己、對自己沒信心。
唇顎裂並非嚴重危及生命的疾病,跟其他的先天性疾病都沒有關係,因此不用擔心會有什麼共病存在,而唇顎裂寶寶在進行完整醫療與心理支持後,完全可正常生活、學習、工作,與一般人無異。
如今的麻糬媽媽想告訴和她當初同樣面臨掙扎不安的爸媽們,唇顎孩子是可以被治療的,真的不要擔心:「一定會有害怕,也一定會有徬徨,只要尋求正確資訊,跟著基金會的腳步,相信台灣醫療,相信醫生,相信自己,一切都不用擔心!」

●了解更多關於唇顎裂訊息:https://nncf.tw/edh2025
收藏
分享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