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安健康/彰化基督教醫院 家庭醫學科醫師 吳婉卉、吳美鳳】頸部腫塊是一種常見的表現,頸部裡面包含頸動脈、靜脈、脊椎、食道、氣管、淋巴組織等重要器官,出現腫塊時較容易被摸到,除了良性發炎反應,也別忽視可能是癌症的警訊!因此,了解常見頸部腫塊的原因及危險因子,有助於及時診斷及治療。
成人頸部腫塊主要可分為三大類:
- 發炎性疾病:正常人頸部淋巴腺約有二、三百個,約半顆米粒大小,有發炎反應時則會變大,但一般不會超過兩公分。一般人常因感冒、牙齒痛、扁桃腺發炎等而有頸部淋巴結腫大現象,大多會在治療本身的發炎疾病後數天內縮小。
那些病史的頸部腫塊可能是惡性的風險較高
- 年紀大於40歲
- 物質使用:是否有煙、酒、檳榔的使用
- 最近有不明原因體重減輕(半年內體重下降 >10%)、不明原因發燒(沒有明顯的感染源)、夜間盜汗、疲倦、食慾不振
那些症狀的頸部腫塊可能是惡性的風險較高
- 腫塊特性:硬的且固定不能移動
- 腫塊大小:發炎性淋巴結腫大很少超過2公分,所以當頸部腫塊大於2公分時則惡性風險提高
- 腫塊皮膚表面異常:如潰瘍或破皮
- 和頸部腫塊同側的耳朵痛、耳鳴、悶塞感或聽力變差
結語
頸部腫塊雖然以良性為居多,然而若治療幾周後仍然沒有消失,或者頸部腫塊合併上述危險因子,一定要進一步檢查及評估。
【延伸閱讀】
本文由彰化基督教醫院授權刊載,原文網址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