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在今年(2025)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如何老得健康自在,已成為全民的關注議題。在此同時,「2025健康品牌風雲賞」調查活動也正式展開,邀請你一起思考:在高齡化時代,要如何做才能真正落實健康生活?
文中整理6大生活實踐法則,從日常調整做起,幫助你一步步穩固健康基礎,規劃專屬自己的長壽藍圖!
超高齡社會:用「提前預防」為老後準備!
超高齡社會的定義為「65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20%」,這也意味著,每5人當中就有一位是高齡者。隨著這樣的人口結構改變,照護負擔日益沉重、慢性病的盛行率也逐年攀升,對整體社會而言是一股不小變化。有鑑於此,越來越多人開始主動調整日常習慣與生活模式,將「預防」取代生病後的治療,為老年階段打造有品質的健康生活。
想要健康老去,6個生活法則帶你實現!
預防意識日漸提升,落實「健康老化」也慢慢成為新趨勢。日常生活中從飲食、運動到相關保健策略等,每一項都是邁向健康長壽的重要環節。以下6大生活實踐法則,帶你預先準備、為將來打下健康基礎。- 重視均衡營養
▲攝取均衡營養素是維持健康的根基。
從天然食物中攝取營養,是維持身體機能運作的根本,均衡飲食不僅能提供身體所需的各類營養素,更是建立長期健康的根基。日常飲食應涵蓋以下六大類食物,並盡量以原型食物為主要來源,以獲得完整營養:
- 豆蛋魚肉類(提供蛋白質)
- 乳製品(補充鈣質)
- 蔬菜類(增加膳食纖維攝取)
- 水果類(提供維生素與礦物質)
- 全穀雜糧類(醣類與主要熱量來源)
- 油脂與堅果種子類(含優質脂肪)
其中,蛋白質與鈣質是維持肌力與骨骼健康的關鍵營養素,應特別留意攝取量。
- 善用養生飲食策略
▲避開過多的加工、精緻食品,有助於養生飲食的實行。
現代飲食選擇多元,精緻與加工比例也高,雖可偶爾淺嚐滿足口腹之欲,但若能在日常中採用養生飲食策略,將有助於預防慢性病並延緩老化,例如:
- 低鹽、低糖飲食:預防三高、代謝症候群
- 定時定量、少量多餐:穩定血糖
- 避免過多的加工、精緻食品:減少身體負擔與肥胖風險
此外,許多人也會尋求專業中醫師,依體質(如:寒熱虛實)做身體調理,或是順應節氣進行食補(如:夏天吃紅色食物養心、補氣血),皆是理想的日常養生方式。
- 適度做營養補給
▲適度補充保健食品能維持身體機能運作、增加健康儲備力。
即便飲食已趨均衡,有些營養素仍可能因個人體質、生活型態而攝取不足。此時,適度透過保健食品補充,能協助維持身體機能運作、提升健康儲備力。以下為常見的補充項目,事前建議諮詢醫師或專業營養師,以確保符合身體狀況並達最佳效果:
- 維生素D:日曬不足、年長者等族群容易缺乏
- 鈣:患有乳糖不耐症、喜歡喝茶或咖啡者應適度補充
- B群:壓力大、常熬夜的人者容易流失
- 魚油(Omega-3脂肪酸):銀髮族、經常外食者建議補充
- 葉黃素:過度使用3C產品、用眼頻率高的族群應加強攝取
- 益生菌:適合外食族、有排便困擾者食用,每日固定時間補充效果較佳
- 運動、保持身體活動力
▲騎腳踏車是常見運動之一,亦可作為短程交通工具。
運動是維持活力的不二法門,不過隨著健康觀念演進,越來越多人不再將運動侷限於上健身房,而是將其融入生活。保持規律活動,能增強肌力與身體協調性,降低高齡跌倒或骨折風險,除了上健身房,平時建議嘗試的項目有:
- 有氧運動、跳韻律操
- 利用下班空檔多走路
- 公園散步、慢跑或打羽球
- 居家拉筋伸展、超慢跑或跳繩
- 走樓梯取代搭電梯
- 以腳踏車作為短程交通工具
- 落實相關保健措施
▲定期健檢能掌握身體健康指標,可做及時調整並維護健康。
現今預防醫學觀念普及,透過主動管理健康、預防疾病發生,是維持長期健康的關鍵,日常中可採取的保健措施如下:
- 定期健康檢查:掌握身體基本健康指標(如:血壓、血壓、膽固醇),能適度介入調整飲食、作息等面向,維護健康
- 癌症早期篩檢:能及早發現潛在風險、爭取黃金治療期,目前政府也提供相關篩檢補助,可依年齡與資格條件善加利用
- 關注醫療保健資訊與趨勢:醫學、保健資訊更新快速,持續吸收新知可強化健康觀念,讓自我照護更有方向與依據
- 作息規律、保持情緒穩定
▲充足睡眠可維持身心平衡並促進健康。
規律作息對健康有深遠影響,而每日充足睡眠是身心調節、修復與再啟動的重要關鍵,有助於調節免疫、維持代謝、促進心血管健康。
此外,情緒狀態與身體健康密切相關。情緒穩定可提升睡眠品質,也有助於降低慢性病風險。建議平日透過適當的舒壓方式,維持身心平衡。
- 不熬夜,固定時間就寢、起床
- 睡前不使用3C產品,避免藍光影響睡眠品質
- 睡前冥想、深呼級,有助清理情緒與入眠
- 空暇時多親近大自然,可提升身體舒適感,幫助放鬆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