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父母親照顧一位剛出生的嬰兒直到長大成人,這個過程雖然艱辛費力,且備感壓力,但父母親看著自己的孩子漸漸學會爬行、站立、說話、走路,身體跟智慧一同增長,內心想必充滿了無比的歡欣與盼望,雖然曾經辛苦,但也相當值得。然而,照顧一位病情越來越退化的失智患者,即便經歷了辛勞與煎熬,卻有可能看不到一絲希望與成就。
長輩失智了!12招照護技巧:幫他們重獲新生
照護失智患者是一項「利他」的偉大工作,對生命是有意義、有價值的。雖然看不見前面的光,但一路上燃燒自己而照亮別人的奉獻精神,值得敬佩與喝采。
隨著失智患者病情進行的嚴重程度不同,照護的要領也有所不同。然而照護的原則是大同小異:
- 應避免的相處之道
- 避免與失智患者爭辯:爭辯是毫無意義的溝通方式,因為患者判斷力下降,難以讓患者理解,故不需花費時間於爭辯上。
- 避免與失智患者爭辯:爭辯是毫無意義的溝通方式,因為患者判斷力下降,難以讓患者理解,故不需花費時間於爭辯上。
- 簡化環境:失智患者的周遭環境要維持良好通風、充足光線,盡量不要有太多複雜的擺設與家具,並排除障礙物,保持走道的暢通。
- 簡化活動:失智患者的體力、適應力、專注力皆退化,不宜有太複雜或冗長的活動節目,簡短且分段實施較能夠讓他們專心活動。
- 簡化溝通:失智患者的語言理解及表達能力退化,無法接收費時的對話,可能會聽到後面就忘了前面,反應也較慢,因此與患者溝通要緩慢、簡短才有效率。
- 給予安全感:失智患者智能及身心相當脆弱,容易對於外界的刺激缺乏安全感,需要漸進式地給予活動,由少而多,由淺而深,一步一步來,讓他覺得安全與自在,才會喜歡參與活動。
- 轉移注意力:失智患者有時候會莫名其妙發脾氣,或有不適當的行為、尖叫、哭泣等,建議先安撫情緒、轉移其注意力,或帶他到外面散散步。
- 提升自信心:當失智患者認真執行預防與復健,無論是背字典、寫日記、參與活動(包括人際及身體的活動)、出門曬太陽、看風景等,皆要肯定及鼓勵失智患者的努力,稍有進步就給予鼓勵,提升他們自信心。可以先口頭稱讚,多次下來有進步再告知欲給予喜歡的食物、紀念小物、旅遊等。
本文摘自《失智了怎麼辦?理解問題行為,陪伴失智者邁向尊嚴又自在的晚年》/ 卓良珍 (臺中榮民總醫院精神部特約主治醫師)/三民出版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