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
熱門關鍵字:

2025新冠確診怎麼辦?專家建議:兒童&家人確診的照顧、就醫時機

早安健康編輯部
2025-06-13 15:00:00
86,486
收藏
分享
新冠疫情持續延燒,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雖然這波新冠疫情的高峰已過,但預計要到8月2日才會脫離流行期,2025新冠確診症狀、自我照顧方式,以及一般民眾、兒童和高風險族群的就醫建議,一篇帶你掌握2025年最新新冠確診的各項資訊!


2025新冠確診症狀有哪些?


疾管署最新統計指出,本次新冠肺炎感染者主要為成年人,常見症狀為發燒、咳嗽、全身痠痛與四肢無力,然而這波新冠肺炎的患者雖多為輕症,但仍有少數人伴隨頭痛、腹瀉與嘔吐等腸胃道症狀,與疫情剛爆發時的症狀相去甚遠。也因此容易和夏天常有的中暑、腸胃炎搞混。
  • 喉嚨痛如刀割
  • 咳嗽、喉嚨發癢
  • 發燒
  • 全身痠痛
  • 腹瀉
  • 噁心嘔吐
  • 味覺異常
  • 頭痛
  • 疲勞
 

2025新冠確診怎麼辦?自我照顧方法


確診新冠後該怎麼照顧自己呢?除了少外出、搭配快篩追蹤康復狀況,最好再透過多吃蛋白質、規律有氧運動等好習慣來幫助身體恢復,有助於縮短病程、提高免疫力!

新冠確診自我照顧1. 快篩採檢


確診期間可以準備數個快篩,在症狀有緩解或是退燒後進行篩檢,有利於掌握健康狀況,待篩檢結果由陽轉陰、症狀明顯好轉,就能夠安心外出。

新冠確診自我照顧2. 減少外出


確診有症狀時,建議先暫停上班與上學、在家儘量單獨一人一間房間休息,以免和家人接觸、增加傳染新冠肺炎的機會,危及親友健康。

新冠確診自我照顧3. 補充營養


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衛教文章提到,攝取足量優質蛋白質食物,如雞蛋、豆腐、雞肉等,有利於身體製造免疫細胞,並且確保每天攝取3~5份的蔬菜與2~4份的水果,能夠活化人體免疫系統、對抗新冠病毒。

新冠確診自我照顧4. 規律運動


衛福部朴子醫院復健科羅嘉元醫師表示,越來越多研究都顯示規律的中等強度運動能夠提高免疫力,進而避免感染傳染性疾病。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指引中建議,健走、慢跑、騎單車、舞蹈及游泳等有氧運動,都是促進心肺能力、增強免疫力的好選擇。

新冠確診輕症怎麼辦?


如果感染新冠後沒有症狀或輕症,建議好好在家休息,非必要的話就先不要外出,若有咳嗽、流鼻水、鼻塞、喉嚨痛等呼吸道症狀,記得戴好口罩、到診所就醫治療,等到症狀緩解後,再恢復正常活動,但記得還是要時刻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況,才能保護自身及他人安全。

新冠確診有哪些重症高風險族群?


哪些人確診新冠後,容易引發重症呢?疾管署表示,像是65歲以上長者、孕婦與剛生產完的產婦,或是慢性病患者、BMI大於30的肥胖者,皆為新冠肺炎重症的高風險族群,一旦有呼吸道症狀,或是快篩呈陽性,就要趕緊就醫並評估治療效益及風險。

新冠重症高風險族群


  • 孕婦
  • 失能
  • 氣喘
  • 癌症
  • 失智症
  • 糖尿病
  • 結核病
  • BMI≧30
  • 65歲以上
  • 慢性肺炎
  • 慢性腎病
  • 慢性肝病
  • 精神疾病
  • 心血管疾病
  • 產後六週內的婦女

兒童新冠確診症狀有哪些?該怎麼處理?


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及成大醫院護理部暨護理學系合編的《兒童感染新冠肺炎居家照護指引》指出,兒童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狀和成人的差不多,多數兒童感染後為輕症,通常在感染新冠肺炎後的前3~6天會出現類似感冒的上呼吸道症狀,主要是發燒、其次為咳嗽、鼻塞、流鼻涕等,部分兒童會出現疲倦、頭痛、嗅覺喪失、噁心嘔吐、腹瀉、皮膚出現紅疹等。

基本上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只要就醫、對症下藥就能康復,但感染新冠肺炎的症狀相當多變,若孩子的活動力變差、食慾下降,甚至是臉色或嘴唇發紫等嚴重症狀,就應立即就醫。

感冒、新冠確診怎麼分?分辨呼吸道疾病,用快篩最準確


新冠肺炎和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症狀、傳播方式都非常相似,因此容易被混淆、錯過最佳治療時機,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分析3種常見的呼吸道疾病如下:

類型感染源症狀治療方式
感冒由多種病毒引起
少部分合併細菌感染
症狀較輕微
以喉嚨痛、鼻塞、流鼻水為主
以支持性療法為主
多喝水、多休息及症狀治療
流感A型、B型流感病毒喉嚨痛、鼻塞、流鼻水
肌肉痠痛、疲倦感、噁心
嘔吐與腹瀉
多數流感患者可以自行痊癒並以支持性療法為主
適時給予抗病毒藥劑
新冠肺炎新型冠狀病毒從輕微到嚴重症狀都有
如高燒、肌肉痠痛、倦怠、
咳嗽、嗅味覺異常、喉嚨痛
以支持性療法為主
適時給予抗病毒藥劑

如果想確定是否罹患新冠肺炎,最快速的方式還是使用新冠快篩,先在家中使用快篩篩檢,若排除新冠肺炎後,再前往醫療院所,由醫師判定是一般感冒還是流感。

疾管署:新冠確診一般民眾、兒童、高風險族群就醫建議


雖然現在感染新冠病毒多為輕症或無症狀,但疾管署說明,無論男女老少感染新冠肺炎,都還是有機會發展為中重症,平時不但要做好勤洗手、戴口罩和接種疫苗等自我防護,亦要提高警覺,如確診新冠肺炎後出現疑似重症警示症狀,就要趕快前往醫院檢查。 

新冠確診就醫建議1. 一般民眾


民眾感染新冠後為輕症或無症狀,就建議盡量在家休息,如有咳嗽、流鼻水、鼻塞、喉嚨痛等呼吸道症狀,建議戴好口罩到診所就醫,但要是出現呼吸喘、持續胸痛或胸悶、意識不清、嘴唇與指甲床發青、無法進食或服藥、過去24小時無尿或尿量顯著減少、心跳過快,很可能是新冠重症的前兆,建議安排立刻就醫。

新冠確診就醫建議2. 兒童


兒童感染新冠的症狀與成年人大多無異,但家長若發現孩子出現10種問題,就要當心是重症的警示徵象,最好緊急送醫治療:

  • 發燒超過48小時
  • 超過39℃且合併冒冷汗,或體溫大於41度
  • 退燒後活動力下降,伴有呼吸急促、喘、胸悶胸痛、胸凹現象
  • 持續性嘔吐、頭痛或腹痛
  • 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解尿
  • 抽搐、肌躍型抽搐
  • 步態不穩
  • 意識不佳或持續昏睡
  • 唇色發白或發紫
  • 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

新冠確診就醫建議3. 高風險族群


65歲以上長者或具有糖尿病、慢性腎病與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患者,都屬於新冠肺炎重症高風險族群,若快篩呈現陽性,就需要儘速就醫、服藥治療,才能夠盡早預防病情惡化。

新冠確診要隔離嗎?還需要打新冠疫苗嗎?2025新冠確診的常見問題


距離新冠肺炎爆發已經過去數年,因為疫苗接種率上升、患者多為輕症與無症狀的關係,像是隔離、戴口罩等新冠政策都早有鬆綁,但每年仍有幾波新冠疫情影響台灣。到底2025年確診後該不該隔離?還需不需要打疫苗?何時應該進行快篩?

Q1:新冠確診需要隔離嗎?


不用!但建議還是要做好自主健康管理。自2023年3月20日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取消強制隔離規定,輕症或無症狀民眾新冠篩檢陽性後不需要通報,也不用隔離,但建議待在家好好休息、減少非必要外出的機會,並在症狀緩解或退燒24小時後才能恢復正常活動。

Q2:新冠疫情擴大,需要打新冠疫苗嗎?


建議接種!特別是重症高風險族群,可考慮接種疫苗提高保護力。疾管署的新聞稿提到,接種新冠JN.1疫苗是現階段預防新冠中重症最有效的方法,呼籲尚未接種者應儘速安排施打,另已接種1劑且間隔6個月的高風險對象,應再接種第2劑,於疫情高峰前提升自我免疫保護力。

Q3:新冠疫情期間進入醫療機構、搭乘大眾交通需要戴口罩嗎?


不強制!但仍建議配戴口罩。疾管署在《新冠最新防疫專區》中提醒,目前無論是進入醫院、診所、長照機構等醫療照護機構,以及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前往人潮聚集的室內場所,仍建議戴口罩降低傳染風險,尤其是年長、有慢性病的重症高風險族群。

Q4:什麼時候需要快篩新冠肺炎?


有疑似新冠症狀或接觸感染者後就能快篩。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分享,若出現喉嚨痛癢、咳嗽、流鼻水和鼻塞等新冠肺炎的相關症狀,或曾與確診者接觸過,就能持續快篩2~3日;若快篩結果為陰性,但還是擔心感染,也可以前往醫院改以PCR檢測,確保及早發現並治療。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收藏
分享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