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
熱門關鍵字:

怕掉髮、變虛弱,癌症不化療可以嗎?腫瘤醫曝病程2情況判斷

新聞中心傅鴻儒
2025-08-22 12:00:00
175
收藏
分享
一聽到「癌症治療」,你的腦海立刻浮現「化療」兩個字,並聯想到掉髮、噁心、虛弱等痛苦副作用嗎?然而,要不要化療其實沒有標準答案,甚至有時化療並不是所有癌友的必經之路,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廖繼鼎在 YouTube 頻道「出神入化廖醫師」解析,是否需要化療,關鍵在於釐清治療的真正目標。

化療並不是單純的「要」或「不要」二選一,病人能與醫師攜手討論,在分析好優缺點、身體狀況、選擇性、病人的期待、在意的事情等關鍵後,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不僅能減少恐懼與誤解,也能在最佳時機啟動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法。

癌症治療如戰場,化療角色隨病程調整「打先鋒」或「穩病情」



化療的角色其實會隨著病情階段、治療目標與病人狀況而調整。廖繼鼎醫師生動形容,癌症治療就像一場戰爭,重點在於判斷「這場仗打到哪個階段」。

化療不是無敵的「大絕招」,而是依照戰局來決定是否派兵上場、什麼時機出擊、又要打多久。這樣的比喻,也讓病人更容易理解化療真正的任務。

  • 奪回陣地(M0期,無遠端轉移):此階段目標是「殲滅敵人」,主要建立在手術切除。化療在此可能扮演「先遣部隊」,也就是在手術前化療,先縮小腫瘤、提高切除成功率;或者是「善後部隊」,也就是手術後輔助性化療,清除殘存癌細胞、降低復發率。

  • 固守戰果(M1期,已遠端轉移):此時目標已從殲敵轉為「穩定局勢、爭取時間」。化療成為「維和部隊」,透過緩和性化療,目的在於延緩病程、維持生活品質,甚至在必要時選擇如「光榮撤退」的安寧療護,讓患者「有尊嚴地活下去」,或在病情不可逆時「平穩離開」。

廖繼鼎醫師曾被一位剛接受完乳癌手術的患者提問到「一定要化療嗎?」他解釋,當主戰場的大部隊已經殲滅,現在剩下少數殘兵潛伏體內,這時的化療就像負責「善後」的部隊,能掃除殘敵,把復發風險降到最低;但若選擇不再出兵,也能以休養生息方式觀望,決定權仍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

別錯信「一打化療就會死」,輔助性化療可降3~5成癌復發風險



只是,不少人一聽到「化療」,就心生畏懼,腦中浮現掉髮、嘔吐、虛弱無力等畫面,但事實上,隨著藥物與支持療法的進步,現在的化療早已不像過去那樣令人畏懼。

不僅副作用已大幅降低,再加上還有許多輔助藥物能有效緩解噁心、嘔吐、骨髓抑制等反應,並透過劑量調整與治療間隔設計,兼顧治療效果與生活品質,即使是年老、體弱患者,仍有機會接受化學治療以控制病情。

當然,面對不熟悉的情況,難免因為資訊落差而恐懼,實際在臨床上,誤解化療的病人仍然不少。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吳教恩就曾在Youtube同名頻道分享,臨床上有不少病人聽信「一打化療就死」的謠言,而延誤治療,甚至轉向無效另類療法,錯過黃金控制期。

例如,一位50多歲的大腸癌患者,手術後選擇不做化療,五年後癌症復發,並已轉移至肝臟,讓他懊悔自問:「如果當初有做化療,會不會不一樣?」

還有一位30多歲乳癌患者,腫瘤已侵犯到皮膚並引發嚴重淋巴水腫,連平躺檢查都辦不到,睡眠與生活品質大受影響,但因為害怕化療,只願意接受口服藥物,結果病情無法控制,住院多月後仍不幸離世。吳教恩醫師感嘆,當時自己經驗不足,雖然多次建議化療,但未能成功化解病患的恐懼,如今回想仍然感到遺憾。

廖繼鼎醫師提醒,人生沒有如果,重要的是接受當下的選擇,治療不保證治癒,而是盡力為未來降低風險。研究證實,對早期乳癌、大腸癌等病人,手術後加上輔助性化療,有機會降低復發風險達 30~50%。

化療該不該打?「醫病共享決策」讓資訊透明化病人能自主選擇



衛生福利部推動「醫病共享決策」(SDM)理念,希望病人不再只是「聽命行事」。醫師會提供不同治療方案的科學證據與利弊分析,病人則能提出自己的價值觀、生活優先順序與期待。雙方透過資訊交換,共同選擇最符合病人需求的治療。

醫病共享決策的目的,不是讓病人孤單承擔選擇壓力,而是讓資訊透明化,減少「醫生說了算」或「病人被動接受」的情況,讓每一次治療都與病人的期待一致。一定要化療嗎?在許多情況下,它是提升存活率或控制病情的關鍵武器;在另一個情境,也可能CP值不高,反讓病患受苦。

廖繼鼎醫師提醒,化療的真正價值,不在於「打或不打」,而在於病人能否在正確的時機,做出與自身狀況和價值觀相符的選擇。

參考資料:
  1. 九成的癌症根本不需要化療,除非你得先搞懂自己是在『奪回陣地』還是『固守戰果
  2. 年輕乳癌患者拒絕化療:無法挽回的故事
  3. 醫病共享決策SDM增進醫病關係 治療更有成效
  4. 醫病共享決策簡介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收藏
分享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