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體健康與生活習慣密不可分,加上現代生活步調緊湊、飲食習慣改變,慢性病發生率也逐年攀升。在此背景下,「生活型態醫學(Lifestyle Medicine)」隨之興起,強調從日常6個面向調整生活習慣,進而預防、治療甚至逆轉慢性疾病,是現代醫學重要的發展方向。
邁入第十屆的「2025健康品牌風雲賞」,在今年以「生活型態醫學」為主軸,鼓勵民眾以日常生活實踐健康,感受這股讓你煥然一新的健康能量。
邁入第十屆的「2025健康品牌風雲賞」,在今年以「生活型態醫學」為主軸,鼓勵民眾以日常生活實踐健康,感受這股讓你煥然一新的健康能量。
健康取決你的日常,認識生活型態醫學!
「生活型態醫學」強調生活習慣對健康的影響,其核心理念涵蓋了「6大健康支柱」─飲食營養、身體活動、良好睡眠、壓力管理、正向社會連結以及避開有害物質。透過這6個面向的調整,有助於促進身體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緊湊的生活節奏、經濟壓力與飲食不均衡等因素,皆會影響健康狀況,諸如現代人常見的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及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疾病,大多與不健康的生活型態有關。相較於傳統以藥物治療為主的醫學模式,生活型態醫學更注重從疾病根本─「改變日常生活方式」著手,不僅能有助於治療,還能預防甚至逆轉慢性病,同時提升生活品質。

雖然生活型態醫學強調透過調整生活習慣來促進健康以及預防、治療疾病,但對於已生病的患者來說,並不代表可以停止服藥。
臺灣生活型態醫學會秘書長、奇美醫院預防醫學科主任蔡孟修在個人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DoctorMeng)中解釋,落實生活型態醫學不是不吃藥,而是以健康的生活方式為根基,並在「該吃藥時吃藥」。換句話說,患者在按醫囑服藥的同時,持續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仍是治療的重要核心。
要實踐生活型態醫學,前述提及的「6大健康支柱」是理想執行方向,意即從日常生活的6大面向加以調整改善。在美國生活型態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Lifestyle Medicine,縮寫ACLM)的官網資訊中,便針對這6大面向作出說明:
飲食營養是維持健康的基礎,生活型態醫學提倡天然(或低加工)的飲食模式,增加蔬菜、水果、全穀類、豆類和堅果類的攝取量。均衡且充足的營養,可幫助維持身體機能與整體健康。

規律運動是促進健康的重要推手,能有效降低慢性病及其他健康風險。以成年人為例,建議每週至少做150分鐘的中等度運動(包含有氧與重訓),並避免長時間久坐,以維持健康並預防疾病。
良好的睡眠品質有助於穩定免疫系統、鞏固記憶力以及促進心血管健康,讓身體休息的同時也進行修復。成年人每晚應保持7至9小時的優質睡眠,不僅有益健康,對於慢性病治療也可帶來正面影響。

長期處於壓力狀態下容易危害身心健康、引發心血管疾病,甚至影響慢性病治療。冥想、深呼吸、做瑜伽、聽音樂、接觸大自然等是常見的舒壓方式,建議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來放鬆身心。
良好的人際關係與互動不僅提升幸福感,還有助於慢性疾病的治療。不論是朋友、親人或同事間的鼓勵,這些正向連結皆可促進身心健康,並且降低憂鬱及失智症風險。

抽菸、喝酒甚至是藥物或毒品濫用等情況,除了增加死亡和慢性病風險,還可能加劇疾病的不良影響。日常生活中應遠離這些危害性物質,讓身體免於傷害,守護健康。
生活型態醫學代表著醫療新走向,透過調整生活模式,讓自己掌握健康、預防疾病、甚至提高對治療的滿意度,進一步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在生活型態醫學當道的年代,你也快跟上腳步吧!
2025健康品牌風雲賞:https://campaign.edh.tw/index.html
參考資料:
1 美國生活型態醫學會官網(American College of Lifestyle Medicine
(https://lifestylemedicine.org/about-lifestyle-medicine/)
2 臺灣生活型態醫學會官網(https://sub.chimei.org.tw/TALM/)
3 蔡孟修醫師個人臉書:蔡孟修醫師。生活為本 預防為先。(https://www.facebook.com/DoctorMeng)
在日常生活中,緊湊的生活節奏、經濟壓力與飲食不均衡等因素,皆會影響健康狀況,諸如現代人常見的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及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疾病,大多與不健康的生活型態有關。相較於傳統以藥物治療為主的醫學模式,生活型態醫學更注重從疾病根本─「改變日常生活方式」著手,不僅能有助於治療,還能預防甚至逆轉慢性病,同時提升生活品質。

「健康生活方式」才是治療疾病的根本
雖然生活型態醫學強調透過調整生活習慣來促進健康以及預防、治療疾病,但對於已生病的患者來說,並不代表可以停止服藥。
臺灣生活型態醫學會秘書長、奇美醫院預防醫學科主任蔡孟修在個人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DoctorMeng)中解釋,落實生活型態醫學不是不吃藥,而是以健康的生活方式為根基,並在「該吃藥時吃藥」。換句話說,患者在按醫囑服藥的同時,持續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仍是治療的重要核心。
日常6大面向落實生活型態醫學
要實踐生活型態醫學,前述提及的「6大健康支柱」是理想執行方向,意即從日常生活的6大面向加以調整改善。在美國生活型態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Lifestyle Medicine,縮寫ACLM)的官網資訊中,便針對這6大面向作出說明:
1. 健康飲食(Optimal Nutrition)
飲食營養是維持健康的基礎,生活型態醫學提倡天然(或低加工)的飲食模式,增加蔬菜、水果、全穀類、豆類和堅果類的攝取量。均衡且充足的營養,可幫助維持身體機能與整體健康。

2. 規律運動(Physical Activity)
規律運動是促進健康的重要推手,能有效降低慢性病及其他健康風險。以成年人為例,建議每週至少做150分鐘的中等度運動(包含有氧與重訓),並避免長時間久坐,以維持健康並預防疾病。
3. 良好睡眠(Restorative Sleep)
良好的睡眠品質有助於穩定免疫系統、鞏固記憶力以及促進心血管健康,讓身體休息的同時也進行修復。成年人每晚應保持7至9小時的優質睡眠,不僅有益健康,對於慢性病治療也可帶來正面影響。

4. 壓力管理(Stress Management)
長期處於壓力狀態下容易危害身心健康、引發心血管疾病,甚至影響慢性病治療。冥想、深呼吸、做瑜伽、聽音樂、接觸大自然等是常見的舒壓方式,建議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來放鬆身心。
5. 正向社會連結(Connectedness)
良好的人際關係與互動不僅提升幸福感,還有助於慢性疾病的治療。不論是朋友、親人或同事間的鼓勵,這些正向連結皆可促進身心健康,並且降低憂鬱及失智症風險。

6. 避開有害物質(Risky Substance Avoidance)
抽菸、喝酒甚至是藥物或毒品濫用等情況,除了增加死亡和慢性病風險,還可能加劇疾病的不良影響。日常生活中應遠離這些危害性物質,讓身體免於傷害,守護健康。
生活型態醫學代表著醫療新走向,透過調整生活模式,讓自己掌握健康、預防疾病、甚至提高對治療的滿意度,進一步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在生活型態醫學當道的年代,你也快跟上腳步吧!
2025健康品牌風雲賞:https://campaign.edh.tw/index.html
參考資料:
1 美國生活型態醫學會官網(American College of Lifestyle Medicine
(https://lifestylemedicine.org/about-lifestyle-medicine/)
2 臺灣生活型態醫學會官網(https://sub.chimei.org.tw/TALM/)
3 蔡孟修醫師個人臉書:蔡孟修醫師。生活為本 預防為先。(https://www.facebook.com/DoctorMeng)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