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腸鏡檢查後,一定要問醫師的3個問題
1. 我的清腸有乾淨嗎?
如果醫師回答這次腸子沒有清乾淨,那麼自己心裡就要有個譜──檢查不完全。清腸不佳不但會讓檢查時間拖得更久,腸內氣體灌得更多;同時也會直接影響到病灶的偵測率和盲腸到達率。
2. 檢查有做到底嗎?
大腸鏡做到盲腸(大腸檢查的終點)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國內外內視鏡檢查的重要品質指標之一。大腸鏡沒有做到盲腸,等於檢查沒做完!好比考卷只寫了一半,就算都答對,充其量也只拿五十分,還是不及格!
3. 檢查有發現息肉嗎?息肉的數目、大小、型態怎麼樣?
在檢查過程中發現大腸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一般都會當場處理。除非有近期可能要出國、息肉太大、或是忘記停止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劑藥物等少數情況,或者是切除息肉可能有風險等疑慮,醫師才會在向受檢者說明清楚後,改天另行處理。
大腸鏡檢查千萬別只做一半!做到盲腸以上的全大腸鏡檢查才完整!
目前常規的大腸內視鏡檢查方式主要分為「全」大腸鏡和乙狀結腸鏡。雖然兩者都是由肛門進入腸內,但檢查範圍不同。
- 全大腸鏡檢查:從肛門、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一路到盲腸,檢查範圍是全大腸約1公尺長。
- 乙狀結腸檢查:從肛門、直腸、乙狀結腸到降結腸,範圍只有左側的大腸,檢查長度僅約50~60公分。
早期因乙狀結腸鏡檢查事前準備只需灌腸,但全大腸鏡需要嚴格執行飲食控制並服用清腸劑徹底清腸,加上以前許多人誤以為全大腸鏡風險比乙狀結腸鏡來得高,因此過去常以乙狀結腸鏡做為第一線篩檢。
但大腸癌其實好發於直腸、乙狀結腸和升結腸等位置,如果接受乙狀結腸鏡,等於檢查只做一半,效果當然不好!想要了解完整大腸的健康狀態,唯有接受全大腸鏡檢查才能達到。
雖然大約有6成的病灶會在左側大腸發現,但是大腸鏡檢查如果沒做到底,就可能漏掉早期發現問題的機會,相當的可惜!
【案例分享】
68歲的阿罵平常很少看醫生,因為腹脹不舒服到門診來就醫,二個禮拜用藥後症狀沒有明顯的改善,抽血檢查有輕微貧血,安排大腸鏡檢查,整個過程都十分平順,本以為沒事,在大腸鏡要到底,做到盲腸的時候才發現癌症長在迴盲辦上,如果檢查沒做徹底,很可能會延誤治療的黃金時機。


我們右側大腸的管徑相較於左側大腸比較寬大不容易被塞住,往往腫瘤較不容易被發現,因此有「安靜腫瘤」的稱號。
右側大腸癌會被診斷出來往往是無意間發現的,若患者出現貧血,代表腫瘤已經大到一定程度,人體造血的速度已經比不上漏血的速度,等到頭暈、走路會喘才被發現。
而左側大腸癌,如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癌等,因這時糞便大多成型水分較少,這時大便比較容易和病灶有摩擦,且靠近肛門口容易觀察到流血,比較容易察覺像是大便變細、排便出血、腸阻塞等等症狀。
本文獲得「方冠傑醫師」Facebook粉絲專頁授權刊載,原文出處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