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
熱門關鍵字:

你天天吃塑膠微粒套餐?醫曝少碰這類海鮮、耐熱水瓶不等於最安全

2025-08-18 12:00:00
49,984
收藏
分享
咬下一顆口香糖、喝一口瓶裝水,你可能沒想到,雖然清涼、解渴,卻可能悄悄吞下了「塑膠微粒」。鄭淳予醫師近日在臉書揭露這項隱形危機,並分享「少吃貝類、多吃彩虹食物」等妙招,不只能減少塑膠微粒的入侵,還能幫助腸道好菌趕走它們。不僅吸引不少網友互動,他們也紛紛丟出各種犀利提問。鄭醫師決定來一場「塑膠微粒問答大揭密」,看看裡頭有沒有你的疑惑!

有關塑膠微粒的QA整理,這幾天陸續有很多朋友留言提問很棒的問題,我也一一回覆,分享給大家參考,或許剛好也有你的疑問:

Q1:請問要少吃貝類的原因是什麼呢?



A:因為貝類(如牡蠣、淡菜等)是濾食性生物,牠們透過過濾大量海水來攝取營養,因此容易攝入海水中的塑膠微粒,我們食用貝類時通常會連內臟一起食用,研究發現貝類中塑膠微粒的含量相對較高。

Q2:塑膠微粒也會從呼吸進入人體嗎?



A:塑膠微粒確實有可能經由呼吸,通過嗅神經,進入大腦。馬路上的輪胎磨耗、地上標線塗料磨耗,都是塑膠微粒的來源。通勤在外最好配戴高效能口罩及全罩式安全帽,儘量避開車流量大及施工區域。

Q3:好奇請問,塑膠微粒的問題應該是近期越來越嚴重,那失智症患者的比例相較於過往是否有增加的趨勢?



A:失智症確實有持續增加的趨勢,但目前醫學界認為主因包括人口高齡化、心血管與代謝疾病增加、慢性發炎...等等,塑膠微粒的影響還需研究進一步證實。

Q4:淨水器的濾芯會釋放塑膠微粒嗎?



A:權衡之下,目前會建議少喝塑膠瓶水,用乾淨新鮮的過濾水取代,至少水和塑膠的接觸時間較短。

⁡Q5:口香糖為什麼有塑膠微粒啊??



A:口香糖的製成是以橡膠為基底。合成橡膠的製造原料與機制與塑膠相近,因此,碎片或磨損顆粒也被歸類為塑膠微粒的一種。

Q6:嗯⋯那我真的很想問,那生命的意義在於⋯?!



A:身體有一點塑膠,不會世界末日的,我們還有很多積極作為可以促進健康、提升生命的價值。我個人也很喜歡網友的回答,以下提供給大家:人生的意義就像請不存在的評審給你人生打分,你不管怎麼發揮都能滿分。

號稱「可防冷防熱的塑膠水瓶」安全嗎?有辦法把體內塑膠代謝出去嗎?下一頁看醫師更多詳解!


⁡Q7:請問所謂的瓶裝水是指寶特瓶?那一般號稱塑膠可防冷防熱的塑膠水瓶可以嗎?



A:塑膠微粒釋放的原因不只熱、包含摩擦、光降解...等等,老舊劣化的塑膠容器,建議就以玻璃或其他非塑膠材質取代。

Q8:請問嬰兒用的奶瓶ppsu,甚至是大人在使用的耐熱塑膠,這些都是不能用的嗎?



A:PP已有較多研究證實會釋放塑膠微粒,PPSU目前僅有少數小研究指出可能存在風險,需要更多實證資料。

當然我會建議,玻璃真的是相對安全的材質,但照顧孩子已經非常辛苦,我覺得不用給自己太大壓力,若設想我是家長,在家中我會儘量都使用玻璃奶瓶,畢竟我自己在家幾乎不用塑膠容器裝食物了。

至於外出時,再視需求彈性使用 PPSU 奶瓶,若瓶身出現刮痕、變色或劣化,建議可以提早汰換,以降低潛在風險。

Q9:有辦法把體內塑膠代謝出去嗎?



A:目前認為從腸道糞便會排出部分塑膠微粒,養好腸道健康及腸道好菌有幫助。但最重要的是預防,減少暴露和攝取塑膠微粒是最實際也最有效的。

Q10:各種生活無法避免的不得已怎麼辦?醫護人員必須配戴口罩怎麼辦?戴牙套怎麼辦?



A:很好的問題!就舉口罩為例:對我們醫護人員來說,戴口罩是為了保護病人,特別是免疫力差的族群及長者,也保護自己不要吸入比塑膠微粒更可怕的病原體。

在風險衡量下,這是必須的選擇。分享我自己的做法是:我會選擇成分、產地與製造標示清楚的口罩品牌,避免重複使用,若有明顯耗損也會立刻更換。

在生活中我會盡量減塑避塑,來「補償」醫療工作中無法避免的使用。這樣的思維其實可以套用在生活中許多不得已需要使用塑膠的情境中。我們可以在可控的範圍內做出更好的選擇,讓整體暴露風險降到最低。

歡迎大家留言提出好問題,我也在學,一起學習減塑、防塑。

作者介紹:鄭淳予醫師,現任Cheng’s Neurological Clinic執行長暨主治醫師,一位專長看頭痛、疼痛、失眠、暈眩、失智、中風的神經科臨床醫師,曾獲國際神經血管疾病學會頒發年輕研究學者獎。 鄭淳予醫師粉絲專頁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收藏
分享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