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
熱門關鍵字:

骨質鬆到變菜瓜布還無感!拿重物竟也骨折,對付「骨量殺手」除了補鈣還能怎麼辦

新聞中心黃秀美
2025-08-03 08:00:00
25,261
收藏
分享
只是抱抱孫子、搬搬重物,手腕或脊椎就硬生生骨折;或是輕輕一跌,就讓屁股兩側的髖關節發生骨折,而髖部骨折的危險性高,往往得臥床休養,一年內的死亡率,更是高達20%。

經常處理骨折創傷的高雄榮總骨科部骨病科主任陳俊宇醫師說,「這類脆弱性骨折、低能量骨折,就是所謂的骨鬆骨折。往往是因為本身已經有一定程度的骨質疏鬆,才會在幾乎沒有外力或輕微外力下,就出現骨折的意外。」

一旦有骨鬆骨折,就有接受骨鬆治療的迫切性,才能避免再次發生骨折,部分特殊族群更建議在接受骨科手術前,預先評估骨質狀況,若確定有骨鬆,宜先治療三到六個月,再接受手術,以免白忙一場。

為何類風溼性關節炎年紀輕輕就骨鬆?常用兩種藥也容易骨鬆骨折



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是骨質疏鬆症的危險族群,門診上,曾有才40歲就發生骨鬆骨折的患者,這是因為慢性發炎本身就會骨質流失,再加上藥物治療中常常會使用到類固醇,造成骨質受影響。

患有骨鬆的類風溼性關節炎病友,骨頭會像蛋糕或菜瓜布般充滿了空洞,有如掏空的地基,如果要換人工關節,就可能遇到二個風險:一是開刀時,人工關節的固定有可能不穩定,二是開完刀後,可能不用跌倒,日常生活轉身一扭,就從人工關節跟骨頭的交界處斷開出現骨折,因骨質少,就算做了骨折固定,癒合的機會不太高。

不只開刀過程中很害怕,開完刀後更害怕。因此,只要是類風溼性關節炎病友,要開刀,建議先做骨密度的檢查。若有骨鬆,先做三個月到半年的治療,再開刀,對病友會比較好。

陳俊宇主任說,「這些類風濕關節炎病友,若確診有骨鬆骨質密度在-2.5 以下,跟糖尿病使用胰島素、長期使用類固醇病友,就算之前不曾骨折過,也能申請健保給付的抗吸收骨鬆藥物。」

若非這三類病友,則要有髖部、脊椎、手腕或肩膀骨折,才具備有申請使用健保給付來治療骨質疏鬆症的條件。而要是使用抗吸收骨鬆藥物一年後,骨質密度在-3以下,且有二處骨折,就能申請更進階的提升骨質骨鬆藥物。

篩檢骨質密度就靠這項檢查!下一頁帶你看雙能量X光吸光儀如何進早發現骨密度危機


精確診斷骨鬆,有賴雙能量X光吸光儀,可躺平才能檢測



骨鬆骨質密度在-2.5、-3以下是怎麼評估出來的呢?目前市面上的骨密度檢測,常見有兩種,包括超音波檢查,以及雙能量X光吸光儀(DXA)。前者,因有攜帶方便的優點,可帶到社區健診活動使用,主要測腳跟骨,能用於骨質密度的初步篩檢,而非確診。

我們人體的脊椎約有33節,以腰椎、胸椎最容易發生骨鬆骨折,脊椎會變扁。量身高時,若比以前的身高矮四公分以上,也要注意有沒有骨鬆問題。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HO)唯一認可的骨鬆測量方式是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測量時平躺,利用兩道不同能量的X光速來測量骨盆腔腰椎及髖骨的骨質密度來評估骨鬆風險。

但若是腰椎有打骨釘或髖關節置換,有金屬會干擾檢測,就改測非慣用手的手臂,當參考。一般來說,沒辦法躺平或是體重超過120公斤,有可能無法完成檢查。此外,孕期前三個月,位於第一產期的孕婦,也不建議做此項有微量輻射的檢查。

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具有確診骨鬆的功能。目前健保給付女性65歲以上,男性是70歲以上,可做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檢查。若是女性50歲以上、停經,或是抽菸、喝酒、過瘦、骨鬆骨折家族史,想提早自費篩檢的費用,約是400到700元。台灣有二百多家醫療院所有提供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的檢測服務。

▼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可精確測量腰椎及髖骨的骨質密度來評估骨鬆風險。(陳俊宇醫師提供)
雙能量X光吸光儀(DXA)報告
DXA的T值有好幾個數字,一般以最低的那個數字作為診斷分數。此個案最低數字是腰椎T值(T-score)-3.2,屬於骨質疏鬆症。同時,此個案因左髖有人工關節,左髖沒有測量數據。


骨質出現負數=骨質疏鬆嗎?下一頁繼續看骨質數字代表的意思,以及如何預防再次骨鬆骨折受傷


骨質負數先別緊張!-1以上骨質仍屬正常



由於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測得的T值是以年輕的白人女性當標準,即使看到T值是負數(-),若是-1以上,就代表骨質正常,不用太緊張。-1 至-2.5,代表骨質密度低,要留意飲食跟運動。-2.5以下,代表有骨鬆,需要進一步就診跟骨鬆專科醫師諮詢,甚至可能動用到骨鬆藥物。

這部儀器,還能測肌肉量,搭配身高可換算出骨骼肌肉質量指數(Skeletal Muscle Index, SMI)的數值。

陳俊宇主任指出,「男性,SMI低於7.0 kg/m²,女性低於5.7 kg/m²,可能表示肌肉量過低,存在肌少症風險。SMI差,通常代表骨質不好。臨床上很少看到肌肉超強,骨質超差的案例。肌肉量好,代表營養足夠,吃得夠健康。預期骨質也不可能太差,再加上肌肉量好的人,通常平衡感、反應好,也不容易骨折。即使受傷,也很少大傷。SMI能提供客觀的參考。」

存骨本絕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多數女性的骨質高峰在20到25歲,男性則是25到35歲,過了這段年紀後就會慢慢走下坡,這時候可以靠適當的飲食、運動來幫流失的骨質踩煞車,像是多吃黑芝麻、小魚乾、豆腐、深綠色蔬菜、海藻等含鈣食物。

運動方面,不管是增加肌力的負重運動,如踩踏階梯、超慢跑,還是能夠鍛練核心肌群的皮拉提斯、游泳都很推薦,但由於銀髮族的體力跟限制較多,宜選擇銀髮健身課程較適合。許多巷弄長照站,都有開立增肌、預防跌倒的肌力課程,年齡65歲以上的長者,可善加利用這項免費健身資源。(編輯推薦:走到巷口來增肌!滿65歲刷健保卡免費上健身健腦課,一指速查最近據點

曾骨鬆骨折,快加入「骨折聯合照護服務」預防再次受傷



臨床上,許多長輩會因脊椎的骨鬆骨折,一動就痛,翻身也痛。而在椎體灌骨水泥,把扁掉的椎體填滿撐起來,避免再垮下去,這是一種骨折治療。

但人體是「柿子挑軟的捏」,我們人的脊椎是一節一節的。如果有一節椎體灌了骨水泥特別硬,前後椎體受力會特別大容易碎,遲早出問題,必須在骨折手術後,後續接受骨鬆的治療,減少再次骨折的機會。

這時,就需要「骨折聯合照護服務」(Fracture Liaison Service,FLS)。除了脊椎的骨鬆骨折,髖部、手腕或肩膀的骨鬆骨折,也一樣有預防再次骨折的照護服務需求。

台灣目前有30多家醫療院所申請國際骨鬆基金會(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 IOF)的骨折聯合照護服務認證,依服務量及服務品質,給予金、銀或銅牌的等級。藉由骨鬆個案管理師的介入,整合骨科、新陳代謝科、復健科、風溼免疫科、家醫科、營養師多專科照護,提供骨折手術、骨質疏鬆治療、跌倒預防的整合照護,可善加利用。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收藏
分享
繼續閱讀下一篇推薦文章